時論廣場》新冠、減碳與關稅(魏國彥)
長榮海運爽領40個月年終。(圖/shutterstock)
跨年前夕,長榮海運員工一早被錢打醒,簡訊告知將拿到40個月的年終獎金。國內3家海運龍頭公司,包括長榮、萬海、陽明2021年獲利上看5000億元,好多人後悔沒能早入行、買錯股票。年初時,新冠疫情肆虐嚴重,誰能預測到年底時海運業利潤如此之高?
自2019年年底中國大陸官方公佈第1個新冠肺炎病例以來已經2年了,病毒傳播力與死亡率都高,重創全世界,國際政經情勢丕變。剛開始時中國大陸疫情嚴重,中共官方祭出嚴格封城措施,建置集中管理治療的方艙醫院,迅速控制疫情,一有星星之火便火速壓制撲滅,以近日撲滅新起的西安疫情爲例,大陸官方的快、嚴、準,可見一斑。
截至目前爲止,全球已有約2.88億人確診,544萬人死亡;資源豐厚的美國與社會福利發達的北歐都傷亡慘重,顯與各國的民情、貧富差距、政府治理有關。死亡率最高的是南美人口大國秘魯與巴西,以及美國、東歐諸國等,每百萬人死亡數超過2500人,而中國大陸僅3人。在這一場病毒與人類的演化戰爭中,中華民族獲勝。
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的生產力不受病毒干擾,全球貨物供需版圖大幅調整,海運作爲大宗原物料與產品運送的大動脈成爲重中之重,2021年跨太平洋的海運有高達3100萬個20英尺標準貨櫃(TEU),亞歐亞間則有2600萬,相對而言,跨大西洋僅有800萬個,可知亞洲是通有運無的樞紐之地,其中當然以中國爲最大宗。而臺灣的海運事業經多年經營,既有口碑,又佔地緣之利,成爲疫情中最欣欣向榮的產業。
然而海運的路徑與吞吐量並非江山底定,從此不變;可預見的是,當疫苗注射覆蓋率越來越高,新冠病毒流感化之後,各地的生產與供需將逐漸恢復,產品的競爭力將不只是原來的供應穩定充足爲主,從今往後,產品的「碳足跡」將扮演越來越重的角色,因爲,2021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基本奠定了國際減碳大勢,蘋果、亞馬遜等跨國企業領頭的RE100聯盟將嚴格要求供應鏈中的產品逐年降低碳足跡,歐盟也將於2023年起進行碳關稅邊境調整,亞洲產品的碳足跡勢必有一番因應,分出新的高低上下。
此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亞洲各國間的貿易關稅也將調整,而,臺灣並不在其中,出口競爭力將受衝擊。
總結而言,2021年兩岸在新冠防疫上都相當成功,是世界佼佼者,貨物製造與國際貿易都相對暢旺。可是,2022年起臺灣將面臨新挑戰。1218公投塵埃落定,核能出局,風光發電一時上不來,地熱發電也不成氣候,無法當基載,臺灣的發電勢必向化石能源倚重,2025年非核家園時臺灣的碳足跡將高達95%以上,且RECP的關稅效應也逐漸發酵,全球供應鏈勢必調整,只怕到時別人歡樂臺灣愁。
(作者爲臺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