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誰還紀念七七事變(張亞中)

七七事變爆發84週年,大陸多地舉行紀念活動,圖爲盧溝橋。(中新網)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蘆溝橋發動「七七事變」。(新華社)

又到了七七事變紀念日了,在臺灣現有的政治氛圍中,紀念這個日子,不只已是政治不正確,大概還會給人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違和之感吧!但是七七事變對中華民國乃至中華民族,的確都有着重大的意義!

毫無疑問,七七事變代表着中華民族面臨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危機。在此之前,中華民族不是沒有被異族統治過,但是政權雖然亡國,卻從不曾有文化上的亡天下。這是因爲前此統治中國的所有異族,在文化力上都遠遜於中華民族,即使入主中國,不久後就消融入中華文化共同體內了。可是日本的強力入侵,卻是企圖亡我民族、文化、滅我種姓的,日本在臺灣已如此做了。這當然是我民族亙古未有的危機。也因爲這樣,七七事變乃能激起我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空前的大團結。如果對比着晚清的幾次列強入侵,多數國人彷彿事不關己,冷眼旁觀,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次事變對中國歷史、對中國人自我認知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然而很不幸的,這樣一個深具歷史深度的日子,放到了臺灣這個名義上還是中華民國領土的地方,卻似乎從我們的話語中消失了。這其中,我們當然看到了臺灣政治變遷所造成的認同變遷的影響。民進黨不想紀念七七,是很可以想像的,這不只是因爲民進黨的刻意切割與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的關係,以建立其臺獨或獨臺論述,也因爲其支持者仍有不少人有着深沉的認同困惑。當「日本人、皇民、臺灣人非中國人」等等的紛擾糾結於許多人心中時,七七這個圖騰也就有了太尷尬的處境。

民進黨的忽略七七,就不說了,不可思議的是,在民進黨長期的去中國化下,這些年來的國民黨在論述上已開始對七七所代表的歷史冷漠了,國民黨已經放棄了1949年以前的中國史詮釋權,雖然不好意思明確地切割,但是在抗戰史、中國史上都選擇噤聲。

國民黨現在的高層認爲,要贏得選舉,就必須要搶中間選票,因此,多談有關中國的記憶會加深國民黨的「親中」形象,認爲應多發表與民進黨相似的史觀言論。在他們眼中,七七隻是少數「深藍」族羣抱團取暖的記憶而已,而這羣人反正最後也會票投國民黨,因而不需太關注在意。

這種行爲的確令人痛心疾首!沒有一個國民黨員不知道,從七七事變開始的8年抗戰,所有的主戰場就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軍所打出來的,這當然不只是全體軍民的榮光,也是國民黨的榮光。我們以3000萬軍民的犧牲,與億兆的經濟損失,才換來的勝利與臺灣的光復。當年臺灣民衆能夠不以戰敗國身分被處置,這是我們國民黨對臺灣無與倫比的貢獻,但是爲什麼如今這樣的國民黨居然也要與自己的榮光做切割了呢?

今日的美國、俄國、英國、法國,甚而對岸的中國大陸,他們是如何鄭重地書寫與紀念二次大戰那一段堅苦與光榮的歷史?再看看臺灣,七七事變卻已是乏人關注的日子,或者只是屬於那些被外界視爲「深藍」者在紀念。如果我們這樣對待歷史,我們的下一代會徹底失去歷史的根,不管這塊土地是藍還是綠在執政,中華民國將會像失根的花一樣,快速走向凋零。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