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馬英九北京行 賴清德應正面看待(李正修)

圖爲2023年3月28日,馬英九與隨行人員及臺灣學生在南京中山陵合影留念。(中新社)

馬英九基金會近日宣佈,前總統馬英九將於4月初親自帶團二度訪問中國大陸,11天的行程包括參觀國父故居及祭祀黃帝陵,最受矚目的是在北京的活動。馬辦的「希望與老朋友碰面」一席話,增添馬英九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二會的想像空間。

對此,各方反應不一。國民黨樂觀其成,但也說要有被抹紅的準備,民衆黨表示馬有一定高度,「有些事還是要有人做」;反之,民進黨以冷嘲熱諷的人居多,先說馬並無代表性,又要他向對岸宣示主權,一副事不關己的冷漠姿態。

事實上,正因爲馬英九現在未具任何官方身分,才更適合爲顛簸不平的臺海現狀及時止血,併爲低迷緊繃的兩岸關係打開機會之窗。民進黨可以不接受馬前總統的政治立場及民族情懷,卻不該爲了政黨私利,輕易抹煞其協助增加兩岸互信及穩定臺海局勢的努力。

今年初大選後的民調顯示,高達6成的民衆支持兩岸維持溝通和對話,期盼雙方降低敵意仇視,爲臺海衝突風險降溫。馬英九決定再度登陸不就是在迴應大多數民衆的期待嗎?進一步來看,若他此行能當面向習近平傳達臺灣民衆對兩岸緊張狀態的憂慮,並呼籲中共減少對臺脅迫行動,其重要性當不下於連戰2005年的破冰之旅。

若從陸方角度分析馬英九的北京行,首先應探究此時陸方邀請他登陸的原由。習近平三連任已大權在握,此時最棘手的問題是中美對抗與大陸經濟情勢,根本無須迫切處理臺灣問題。陸方當然不會透過馬傳話,而是要藉由「馬習二會」隔空傳遞關於兩岸前景的重要訊息給民進黨,在賴清德就職前,習和馬的對話內容,自然是重要的政治訊號。

值此兩岸關係因金門陸船翻覆事件而陷入緊張狀態,中共亦欲藉機削弱臺灣在金門禁限制水域及海峽中線的實質管轄權之際,民進黨政府不論是蔡英文或即接上臺的賴清德,既然本身無力解決僵局,何妨將馬英九的北京行視爲兩岸破冰的試點,至少先讓兩岸重返「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默契,再順勢引導雙方恢復務實往來的正軌,進而爭取兩岸話語權。

國內外都在密切關注「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在520就職時的演講,會如何闡述他的兩岸政策。然而從陸方對他的態度由批判轉爲漠視,顯見他上臺後的兩岸關係難以樂觀看得。賴清德昔日戰友、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日前建議,賴清德應適度調整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基調,降低兩岸對撞的風險,正點出了蔡政府過去8年來無法打破兩岸僵局的癥結,如果賴清德無法轉念,兩岸關係勢必無法改善。

在賴清德上任前,陸方主動邀請馬英九訪陸,可視爲北京對臺灣釋出的橄欖枝,如果賴清德希望他上任後兩岸關係能有改善,就應正面看待馬英九此行,並給予祝福,同時約束民進黨政治人物趁機抹紅或挑釁的行爲;而且應理性判讀馬英九此行陸方釋出的政治訊息,作爲總統就職演說的參考,屆時能再釋放更多善意,化解北京對他臺獨分子的疑慮,這纔是作爲國家領導人的格局。(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