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蘇俄在中國」到「美國在中國」(趙麟)

「美國在中國」還在持續上演,加上美國介入臺灣大選的傳聞不斷,令人不禁懷疑sideshow「美國在臺灣」會更搶戲?(示意圖/達志影像)

月前國史館正式發表《蔣中正日記》7冊,引起各方矚目。然而,當年蔣氏在臺復職、國府內外情勢穩定後,1956年出版了另一皇皇鉅著《蘇俄在中國》,卻在世人的記憶中逐漸褪色。

《蘇俄在中國》反映蔣氏當年處理中俄關系的心路歷程。同樣是應對強國,上個世紀中華民國與蘇俄的鬥合關係,或可映照今日中國大陸與美國的衝突角力。然而後者的影響力遠超過前者,不但涉及中美兩國關係,而且牽動全球情勢的禍福演變。借用前書書名,似該探討「美國在中國」了!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日前以百歲高齡逝世,世人想起他半個世紀前推動美中建交的過程。事實上,美中建交後初期關係尚稱平穩,縱有「六四天安門」(1989年)與「南海撞機」(2001年)等事件,並未妨礙美國協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與大量開放大陸知識分子及學生赴美進修的「友中」政策。美國的目的在於希望藉之促使大陸進行結構性的改變,從經濟與文化面使之「非共化」。

筆者1990年代在華府工作時期,曾遇美國官方與智庫友人詢問:美國促成蘇聯瓦解並推薦戈巴契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否套用到中國方面?我坦率答稱:They don't want to get popular, they want to survive(他們不願受西方世界歡迎,他們只想存活)。

大陸80年代開始的開放改革措施遇上美國協助的入世(WTO)可謂如虎添翼,再加上中國人發揮「經濟型民族性」,使得大陸國力快速增長。2010年超日追美,躍升爲全球第2大經濟體。美國在埋首中東反恐行動之際,回頭一看,趕緊祭出「重返亞洲政策」,白宮開始冷對中國。

盱衡數百年來國際情勢的變化,每個世紀的超強幾乎都由西方國家輪流擔綱。世人熟悉的近例就是19世紀的英國改由20世紀的美國接棒,然而當時未見英國祭出「修昔底德陷阱」,擺出美國老祖宗架式執行反美政策。相反地,今天美國眼見中國儼然接班,而且又「非我族類」,遂表露出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優越感,強調美國連莊的必要性,不願換手。

美國2018年正式開啓反中政策迄今未蒙其利,反而全球同受其害。美中兩國領袖日前終於在舊金山APEC會晤,5年多來的緊張氛圍稍獲緩和,但並未改變美中關係前述的結構問題。拜登與習近平爲了各自的內部政經壓力,與俄烏、以哈兩場戰爭未歇,不得不暫時將兩國形同對撞的態勢按下pause。至於完全stop,則要看臺灣問題的發展。而依季辛吉的判斷,那將「由時間解決」了。

美中兩國的競鬥,涉及各自「外交文化」的兩個核心差異。一是美國因應雙邊或國際事務,傾向「區隔處理」(Compartmentalization),例如:南海擴張不能讓步,但氣候議題可以合作。然而中國講究「整體考量」(Holistic),總的氣氛搞僵了會牽制個別事務的進展,沒法「橋歸橋、路歸路」。另一差異則是季辛吉在其著作《論中國》所稱:美國人下象棋,互吃對方;中國人下圍棋,着重圍攻。

往昔《蘇俄在中國》僅算是區域問題(Regional issue),蘇俄覬覦中國東北與外蒙古;而今「美國在中國」則是全球問題(Global issue),美國眼紅中國的科技與軍力。當年史達林老奸巨猾,勾結羅斯福與邱吉爾,蔣介石常遭「暗槓」。而今拜登年老體衰,還要面對連任難關。相對地,習近平離美返京後馬不停蹄,立刻到上海召開經濟發展座談會。7日在北京與歐盟領袖會晤,下週還將訪問越南,全球到處固樁。雖然美國國會與媒體一片反習,但他顯然是塊美國政府難啃的「硬骨頭」!

「美國在中國」還在持續上演,可是報載美國擴大執行對中晶片禁令,將派員來臺畫紅線;加上美國介入臺灣大選的傳聞不斷,令人不禁懷疑sideshow「美國在臺灣」會更搶戲?那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了。

(作者爲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