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蔡總統高估自己、低估對手、錯估形勢(趙麟)

九合一選舉綠營敗選後,總統蔡英文不換閣揆蘇貞昌。(中時資料照/林瑞益攝)

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慘遭創黨以來最大的敗績。敗選後又有綠營染黑、黨主席改選與內閣改組等新議題,可是未聞檢討行動,又見權力分贓謀略。另一方面,2022選舉稍歇,國內各界又開始討論2024選舉,尤其民進黨的大選戲碼正在上演。臺灣的發展前景又要被執政黨的選舉綁架了。

蔡英文雖然卸任民進黨主席,但拒絕蘇揆辭任,顯示她要繼續操控英派政府。況且任期已經過半,她必須打破「跛鴨」的魔咒或宿命,甚至考量未來「後蔡」時期的處境。就是在這種心理負擔與焦慮感的交互影響之下,蔡總統爲了「必須贏」,連續犯下了「一定輸」的結果。分析如次。

第一、高估了本身的判斷水準與政治行情:

蔡總統從2018年的挫敗轉爲2020年的勝選,是一時的偶然。可是她挾勝利者的倨傲心態施政,加上去年底的四大公投,藉着「引進美豬日食可讓臺灣加入CPTPP」等欺民話術再度得逞後,益發自負。今年選戰一開始,她就毫不「謙卑」地強力介入民進黨的選戰規畫。舉凡「沒收初選」、「強力征召」等,不顧黨內派系意見與外界觀感,一意孤行。結果被她硬挺的候選人大多陣亡,不管幾屍幾命,當事人多感冤枉。選後蔡總統雖然辭去黨主席,但「英皇」姿態依然。尤其她在敗選檢討會中,反而呼籲黨內同志「謙虛」、「團結」,聽了倍感諷刺。

第二,低估了臺灣選民的智慧與黨內同志的不滿:

臺灣選民「自主性」越來越高,他們在2018年的選舉中已經給蔡政府打了不及格的分數。可是這幾年來,蔡蘇體制並未記取教訓,多項施政陸續引起民怨。蔡總統曾自誇是「有史以來最會溝通的政府」,可是近幾年來未見舉行記者會,對外談話幾乎全部仰賴文青與讀稿機,至於人民關心的重要資訊則被「封存30年」。在政府與民衆無法溝通的情況下,「疫苗之亂」與「挺堅」、「挺中」等行動,已令若干黨內同志不滿。

針對黨主席改選及2024大選佈局,黨內暗潮洶涌,綠委呼籲「遵守初選機制」,顯然意在提醒蔡總統:2019年「卡賴」擅自修改初選規則的前科,可不能再犯了!

第三,錯估了國際形勢的走向與美中關係的消長:

民進黨昧於國際事務,人所共知。蔡總統雖然留學英國(姑不論學歷真假),可是任內拙於對外關係、國際觀照貧乏,令人意料之外。其中唯美馬首是瞻最爲敗筆,茲舉兩例。

美國2017年揭櫫「印太戰略」後,我外交部立刻高調增設「印太科」以示扈從,連主角日本及印度的外交部都未如此做,結果美國創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卻將臺灣排除在外,外交部不敢吭聲。另外,臺積電早令美國覬覦,情勢既不可擋,國安當局本可妥謀國際外交上「Give and take」的基本功,藉着「護國神山」交換更多的「護臺之寶」。結果拱手坐視臺積電白白移師亞利桑那州,未見我方從美國得到什麼回饋,反而徒留國人「美積電」等的各種負面揣測。

蔡總統在選舉末期再祭出「抗中保臺」老詞,結果票房(選票)悽慘。同一時段,萬里之外的峇里島上,中美領導人習近平與拜登長談3個小時,促成美國國務卿明年春天訪中;兩國防長也在柬埔寨正式交流,連AIT處長都公然呼籲臺海「避戰」。相對之下,蔡英文的「抗中」口號顯得氣若游絲,內外不討好!

美國上個世紀詹森總統迫於越戰僵局,坦然面對現實,放棄競選連任,清譽留史。而尼克森總統則因好勝心切,製造水門醜聞,連續高估自己、低估對手、錯估形勢,終於被迫下臺。日前賴清德已表態競選黨主席,準備爲2024鋪路,焦慮感更深的蔡總統如何因應呢?

(作者爲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