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 醫師籲:放下3c睡好覺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醫師(右)建議,若非要在睡前用3C,可離牀使用。(莊旻靜攝)

3月13日爲世界睡眠醫學學會發起的世界睡眠日,期望引發大衆對於睡眠的重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醫師表示,引發失眠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與使用3C產品息息相關,建議不要在牀上用3C,並調降亮度,使藍光大腦松果體影響降至最低。

根據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臺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失眠人口達400萬,且健保署統計,2018年全臺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顯見不少人深受睡不好、睡不着的困擾。2015年臺灣睡眠醫學會曾對「睡前3C用品使用狀況」展開調查,發現20至49歲的族羣中,失眠者睡前使用3C產品的比例,略高於非失眠者,而且47.3%主觀認爲使用3C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

王明鈺解釋,夜晚光線降低,大腦內的松果體即會分泌褪黑機素,促使人入睡,然而3C產品帶有藍光,藍光在進入視網膜後,轉換成神經訊號傳導至至大腦的視交叉上核,經交感神經傳導至松果體,誤導成「仍然天亮」,因此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睡意下降。

另外,若睡前在牀上使用手機平板,王明鈺也說,這會產生錯誤制約,從放鬆入睡轉變成清醒時的使用手機,更難入眠且形成錯誤循環。若非得在睡前用手機,王明鈺建議,請離牀使用,讓牀成爲真正放鬆、睡覺處,另外則調整熒幕亮度,降低藍光強度,使松果體感受到天黑,促進褪黑激素分泌。

醫師周伯翰也表示,失眠也與焦慮、憂鬱、壓力或是身體疼痛有關,若未能評估找出失眠原因,只使用安眠藥,恐導致依賴安眠藥的後果臨牀心理師林詩穎和洪櫻慈也建議,若失眠者想透過自身力量、而非靠藥物,亦有提供失眠認知行爲治療,找出問題癥結,重新檢視睡眠迷思、睡眠所引發的情緒和失眠後的生活習慣,協助調整想法和行爲,重拾自行入睡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