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張忠謀踢到鐵板──臺積電崛起的秘密(四)

1994年12月30日臺灣積體電路公司一項金額高達美金2億多元的聯合貸款,由臺積電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右二)、荷商荷蘭銀行總經理柯月傑(右三)等25家銀行舉行簽約儀式。(孫守仁攝)

臺積電規畫創立時,筆者正好在《工商時報》負責跑科技產業的新聞,記得在臺積電籌設過程中,我跑出了好幾次獨家新聞,「百億元VLSI計劃」就是我當年在報紙上率先採用的名稱。這是當時李國鼎主掌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內部作業給它的計劃名稱,開始時並非規畫用到百億臺幣預算,而是跨好幾個年度的預算。不管最後的投資是70億或100億(第一期資本額最後是55億元臺幣),在1980年代,政府年度總預算還是一千多億左右的時候,這樣的投資額,的確是國內對產業單一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

既然是這麼大的投資金額,政府從預算或法規的角度,都無法作百分之百的投資,官股最多隻能佔49%,所以行政院開發基金最終佔48.3%。以55億資本額計算,官股出資將近27億元,飛利浦佔27.5%。然而,臺積電當初與飛利浦的投資合約中,卻有個條款允許它可以運用選擇權讓飛利浦在臺積的股權過半,這點對臺溿電上市前形勢十分不利。因此受張忠謀之託負責該公司上市作業的大華證券總經理張孝威,在研究這份合約的選擇權條款後,就極力建議張忠謀不能讓飛利浦佔臺積電股權一半以上。張忠謀接受了他的建議,最後也勸退飛利浦調整爲股票選擇權最多佔股40%,臺積電能維持由臺灣公民營機構主導,不爲外資左右。張孝威這個建議可謂關鍵之極,否則,它就是一家純外資公司,「護國神山」云云,就不會是臺灣了。

政府控制的這49%投資金額,因爲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璇全力支持李國鼎,身兼執政的國民黨大掌櫃央行總裁俞國華也鼎力協助,並且財經內閣多位部次長都是K.T的老班底,他們知道這是一項重大政策投資,在公私兩方面都盡力協助。因此,官股控制下的基金或黨營事業投資它問題不大,反倒是另外的民股51%錢從哪裡來?成了張忠謀,也是李國鼎最頭痛的問題所在。

爲什麼呢?因爲即使是最低認股的每家投資5%,也要將近3億元。最後,在飛利浦決定投資及行政院長俞國華、科技大老李國鼎、經濟部長等人力邀之下,臺塑、中美和、臺聚、華夏、中央投資、誠洲電子、神達電腦、臺元紡織等民間企業或黨營事業,勉強湊齊了24.2%股權,讓臺積電得以啓動。

當初要找這1、20家大企業投資,對張忠謀而言,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一方面這些企業對半導體產業這項新產業認識有限,對Morris本身在半導體產業豐富的閱歷,以及跟這個新事業晶圓代工的關聯也不甚瞭解,動輒要拿幾億元來投資都躊躇不前。

張忠謀跟筆者說,第二次王永慶請他去臺塑當面商量時,王董跟他說:張先生,如果全部投資由臺塑集團出資,邀請他來當總經理,年薪可以給12萬美元,問張忠謀願不願意?Morris笑笑跟我說,王董大概不知道,他從GI回臺灣之前,GI給他的年薪就有24萬美元呢。前幾年,有次媒體訪問曾經擔任臺積電第一任董事的王文洋,衆所皆知他是王永慶的長公子,個人代表臺塑集團法人股東參加TSMC董事會,他向媒體承認,臺塑以每股10元投資臺積電沒幾年,即用每股17.6元將該公司手上擁有的臺積電股票通通賣掉。

另方面,在吸收外資來投資,也就是尋找跨國科技企業方面,張忠謀處處踢到鐵板,他一共寄出了1、20份投資企畫書給美歐日跨國公司,包括美國IBM、HP、Intel,還有老東家德州儀器、通用電子,日本的日立、東芝、三菱、NEC等,以及歐洲的西門子、飛利普等公司。令人焦急的是,只有IBM與英代爾兩家企業有初步反應,要Morris飛一趟去美國總公司進一步簡報;問題是,簡報之後,數個月過去了,苦等之下,仍沒進一步消息。

【未完待續】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本文節選自《臺積電爲什麼神?:揭露臺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秘密》,作者:王百祿,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