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清朝在臺漢人從4萬變255萬──臺灣人從哪來(二)

日據時代,福州人渡海來臺,要有渡臺證,圖爲柯夢花的渡臺證,上面記載民國12年6月20日,由福建省閩候縣南門外江外口來臺,由福州日本帝國總領事館發給的渡臺證明,這張渡臺證是83年前的文物,柯夢花老太太一直留到今日,福州先民渡海來臺,生活困苦,養成凡事節撿,什麼都留的習慣,因此纔有這張渡臺證保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柯夢花,原來不叫柯夢花,是叫許阿梅,她因不識字,加上日本政府草率音譯,她因此在一夕之間變成柯夢花。(中時資料照/朱蘭香攝)

清代方誌在描述原住民時,偶會也提到漢番通婚,以通事爲主,並不普遍。例如鬱永河的《裨海紀遊》、黃叔璥的〈番俗六考〉,都曾提到漢番通婚,尤其是住在番社的漢人「通事」(具有官方授權的代理、翻譯兼中介等功能)最常娶原住民女性。不過通婚的情況不算普遍。所以「沒長山嬤」儘管已經被前述三類證據翻案,「有平埔嬤」仍是事實,只是數量有限。過去7、80年以來,臺灣人漸漸不重視原籍,很多人根本已經不知道、也不在意自己是漳州、泉州、客家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原住民,漢人與平埔族通婚的情況,應該更加普遍。

第四,清朝以前也不能忽略。周婉窈教授歸納指出,荷蘭人時期估計漢人不到2000人,遠少於可能有10萬人的原住民;到了西元1640年,荷蘭人爲了開徵人頭稅,統計數據非常詳細,當年統計漢人有3568人,到了西元1661年已經增加到2萬7500人,其中女性比較少,但是推估也有幾千人。鄭成功與鄭經父子帶來臺灣大約3萬7000人,軍人大概佔了7成,其他則是眷屬。1萬多名眷屬一定有未婚女性,就算只有兩成左右,也有2000人。總計來看,明鄭時期有6萬多漢人,其中女性的數目應該在數千人到1萬人之間。

前述統計數據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荷蘭人統計的漢人人口,從西元1640年到西元1661年增加了7.7倍,短短21年,漢人當然不可能自然繁衍出這麼多人,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大量漢人遷移來臺,二是荷蘭人在臺的控制土地大幅增加,把新納入土地上的原有漢人也納入了計算。

根據第一任臺灣府知府蔣毓英修纂的《臺灣府志》,推估明鄭時期臺灣已有漢人11萬6665人;但是到了西元1685年漢人反而只剩下3萬229人,包括男子1萬6274人、婦女1萬3955人,再加上小孩,漢人數量已經接近轄下原住民大約4萬人(清廷管不到的原住民,當然沒有納入計算)。

到了嘉慶16年、西元1811年,漢人有194萬4737人;又過80多年,臺灣在割讓前已有漢人254萬5731人。

一直到日治時期的明治38年、西元1905年,臺灣才第一次進行人口普查,漢人有289萬486人,原住民有15萬9627人,其中熟蕃4萬6432人,生蕃11萬3195人(蕃爲日本當時對原住民的稱呼)。到了西元1943年,漢人已經有591萬328人,原住民有39萬6674人,其中,熟蕃(平埔族)有6萬2119人,高砂族(山地原住民)則有16萬1961人。日治時期,漢人跟原住民都增加1倍。

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相當認真,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在昭和3年、西元1928年編成的《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顯示,在臺漢人中,泉州人佔44.8%,漳州人佔35.2%,客家人佔15.6%。這是非常珍貴的族羣調查數據。

清朝統治臺灣212年,原住民從10萬人增加到15萬人左右,平埔族佔3成,如果扣除男子及兒童,平埔族女性只有4萬人,其中適婚者如以3成計,大約1萬人,就算全部嫁給漢人,也不可能讓漢人的人口在212年之內從4萬人大幅增加到255萬人,可見新增人口主要是移入,其次是漢人繁衍,至於漢原通婚,比例非常有限。這也證明不可能「沒長山嬤」。儘管「長山嬤」的人數遠遠不如長山公的人數,但是也不會太少。

漢人移入的數量在清朝大幅增加,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就是中國出現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從康熙20年、西元1681年的人口大約有1億人,到了乾隆60年、西元1795年的人口已經超過2億人,再到道光13年、西元1833年,人口又增加1倍,已經超過了4億人(道光年間成長到4.5億人,後來發生太平天國等內亂,人口大量減少,中華民國成立時的人口大約3.4億人)。

臺灣人到底有多少比例具有原住民血脈,除了文史考證,還可以結合驗DNA等科學方法。不妨多管齊下,建議多多鼓勵嚴謹的DNA研究,讓科學說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