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母親》 從布袋戲變革看臺灣史

同黨劇團新作《父親母親》,由6名演員扮演36名男女老幼,呈現布袋戲的變革和臺灣的關係。(同黨劇團提供)

一名養子靠着一張雙親的合影,在布袋戲藝師口中問到關於自己真正的身世。「同黨劇團」日前首演的新作《父親母親》,從布袋戲發展看臺灣歷史變化,從日本殖民、國民政府到白色恐怖,並從中談論同志與性別議題。

同黨劇團創辦人邱安忱這次擔任演員和編劇,他表示透過劇中的布袋戲演變過程,談論臺灣人在不同政權下的命運,「對我而言,布袋戲的演變,是隨着外部勢力的改變而轉換不同形式生存,就像是臺灣人的命運,也在不同政權改變下,試着生存。」

《父親母親》導演爲蘇洋徵。故事描述一名男子,發現家中養父留給他的遺物裡有張照片,裡面是一男一女抱着一個小孩,而照片裡男子手中還拿着布袋戲偶,他直覺照片裡的男女就是他的親生父母,因此透過照片他循着布袋戲的線,想要找到裡面的人究竟是誰,也想更瞭解自己的身世,故事就此展開。

邱安忱表示,他在先前的作品《白色說書人》是一人分飾7角,訴說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這次則是有六名演員一起參與演戲,特別的是,他在《白色說書人》之後,爲了更瞭解白色恐怖的歷史,爲此特別上課,也從中發現更多從小到大不曾瞭解的歷史面向,例如該時期的同志與性別議題,這次他也加入劇作《父親母親》裡。

邱安忱說,原本也想寫成獨角戲,但難度甚高,還是決定發展成舞臺劇,「6名演員扮演36名男女老幼,呈現布袋戲的變革和臺灣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舞臺是向四面開展,觀衆可有不同的欣賞角度。演員除了邱安忱還包括吳世偉、韋以丞、林子恆、徐浩忠和古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