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蔣經國搬開桂永清和孫立人兩塊大石頭(方述斌)

民國33年左右,孫立人將軍、一名外國人與林旺合影留念。(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蔣經國在處理完畢空軍重要人事以後,國軍中對於推行政工制度一事,反對聲浪最高的便是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與陸軍總司令部孫立人。雖然有一些人認爲,桂和孫兩人反對政工制度都與他倆年輕時留學國外的背景息息相關。

曾經與桂、孫兩人在南北戰場上都共事過的父親則認爲,留學歐美一事對於桂和孫兩人的影響並不相同。桂永清乃黃埔第一期畢業生,等到當了中央警衛師第31旅旅長後,才被蔣介石送至德國修習軍事課程4年,西方的人文思想和政治邏輯,對其影響仍然十分有限。

在本質上而言,桂是根正苗紅的蔣介石嫡系部隊首領之一,名列蔣介石最信任的13太保,桂對蔣是像傳統忠君似的絕對忠誠,一生對其唯命是從,蔣對桂也是十分欣賞和信任。桂對於政工制度的不滿,主要源於它對部隊主官指揮權的侵害,以及無法容忍一些不肖政工人員的囂張跋扈。

民國40年蔣經國派其親信趙龍文擔任海軍總部政治部主任,作風十分強勢,其屬下政工人員製造了許多未經證實的小報告,氣得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數度在大庭廣衆之下,破口大罵這些不肖政工一天到晚正事不幹,拿着雞毛當令箭,專會製造事端和挑起矛盾等語。政工人員便把桂的這些言行當成把柄,鉅細靡遺的上報給蔣經國,又經人將這些報告精心整理後,呈報給蔣介石閱覽,致蔣介石開始心生芥蒂。有人將這些事情告訴桂永清,遂讓桂對蔣經國的不滿日益加深,彼此之間的嫌隙也不斷擴大。

是年5月份蔣經國在高雄左營召開政工擴大會報,會中十分露骨地嚴厲質疑海軍的行政工作不健全,部分內容甚至涉及對於桂永清的人身攻擊。兩日後,桂也不甘示弱地在海軍司令部聯合會報中,義正嚴辭地對其指控一一逐條駁斥,遂使兩人關係更加惡化。

此事愈鬧愈僵,桂倚仗着蔣介石對其的一貫信任,甚至公開向外表態,他與趙龍文之間已經水火不容,無法再與之共事,他還向參謀總長周至柔攤牌,海軍內部兩人只能存其一。這件事最後鬧到蔣介石跟前,周只好陪同桂一起面見蔣介石。

不過,這次會面的結果卻真讓桂始料未及,蔣介石不但沒有踼走趙龍文,桂反遭蔣狠狠地痛斥了一頓。桂灰頭土臉地回到海軍總部後,心中終於明白政工人員手上拿的已經不再是「雞毛令箭」,而是經過蔣介石背書過的「東宮聖諭」。不過從此以後,桂對於不肖政工人員的作爲卻更加嫌惡了。

3個月後,海軍內部政工人員便查出了桂永清的「小金庫」弊案,緊接着桂在隔年(民國41年)4月被拿掉了海軍總司令的職務,調任爲總統府參軍,這時的桂永清覺得意興闌珊,因爲衆人皆知參軍長是個位尊無權的閒差事,桂以爲自己的軍旅生涯至此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過,桂永清的冷板凳僅坐了兩年,民國43年7月又被蔣介石正式起復重用,令他代替周至柔成爲參謀總長, 可是更離奇的是,這回桂卻只幹了42天就突然離奇暴斃,留下後人諸多的流言和臆測(按:始末詳情可參閱拙文 : 民國111年7月28日中時新聞網史話專欄之《桂永清離奇暴斃之謎》)。

桂永清(1901-1954)江西貴溪籍,黃埔軍校一期,曾任教導總隊長(1934)、駐德武官(1940)、駐英軍事代表團長(1944)、海軍總司令(1948)。(圖/摘自網路)

父親說,由於出身的不同,孫立人在國軍中經常與許多的黃埔將領都格格不入,當年一些人喜歡說孫屬「國舅派」,因爲大力提拔他進入稅警兵團發展的是宋子文。蔣介石十分欣賞孫的軍事才華,經常在重要戰役中委以重任,而且遷臺後美軍和國軍之間的溝通和聯繫,美國人經常喜歡透過孫來進行。但是,恰恰是這份美國人對於孫的格外青睬和重視,讓蔣介石經常心感不安,後來進而在政工人員的推波助瀾下,激化了對其「挾美國人自重」的猜忌和不滿。

孫14歲就考進由庚子賠款創辦的清華留美預科,開始接受美式教育,後來又先後拿到美國的普渡大學和維基尼亞軍校的兩個學位,因此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其影響頗深。歐美政治最愛引用的諺語 :「我雖愛凱薩,但我更愛羅馬」,強調一個人對於國家的忠忱應該高於領袖的個人崇拜,這種西化的思想亦在孫心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深遠作用。

因此,若從比較客觀的角落來說,孫始終不願接受國軍政工制度的原因,主要源自於他內心對於西方制度的高度認同,所以他平時纔會不斷倡言「軍隊國家化」,以及極力反對「雙頭馬車式」的軍事指揮權。其實,孫的這些主張與美軍顧問團對國軍的一貫要求同出一轍,因此很難不讓蔣氏父子懷疑,孫的背後確有美國人撐腰。

衆所周知,孫非常擅長也酷愛訓練軍隊,但是他在軍中的練兵過程中,全心師法美國軍校的作風,一向只強調「國家、責任、榮譽」,從來不提「主義、領袖」,而且訓話中亦鮮少引用蔣介石的思想和言論。

這下子可給陸軍總部的政工人員抓住了把柄,他們狠狠地指控,孫在軍中培養個人威望,從不參加黨部活動,心中沒有領袖,不忠於蔣介石,暗地裡意圖訓練新軍(按:主要指陸軍第80軍)成爲自己的私人武力,私設鳳山倉庫密囤美軍剩餘物資,極可能別有意圖等等。

另外,留學蘇俄12年的蔣經國,深諳共產主義中階級矛盾的精妙,此時又在國軍內部如火如荼地推展《四大公開》運動,其理由十分正義感人 : 提倡「意見公開」,爲給士兵說話的機會 ; 提倡「賞罰公開」,爲使軍中賞罰分明 ; 提倡「經濟公開」,爲使部隊長不能貪污吃空 ; 提倡「人事公開」,爲使部隊長不能任用私人。

這個運動推行後不久,孫立人便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爲「四大公開」立意雖佳,卻讓政工人員無限擴大權責,讓其時時刻刻得以監視官兵的思想與行爲 ; 同時這個運動鼓勵士兵秘密檢舉長官,其結果造成軍中官兵的關係嚴重對立,使袍擇之間互不信任,破壞團結士氣和減損戰力,並且這種「政工、黨工、特工」三位一體的新制度,形成軍中二元領導,逐漸使各級部隊主官淪爲次要地位。不知是不是孫立人太過於天真,難道真的不知曉自己憂心的這種後果,正是蔣經國整治國軍的一種大破大立的手段?!

民國43年6月,蔣氏父子得知美國確定會與臺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雙方關係得以鞏固確保後,蔣經國才下手將孫立人的陸軍總司令拔掉,並讓他接任桂永清留下的參軍長一職。

緊接着在民國44年5月,孫的舊屬郭廷亮就被情治人員逮捕,並在嚴刑逼供後自誣爲匪諜 ,並且先後有300餘人涉案下獄,當時不少人都心知肚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果然是年10月孫立人就因爲涉嫌這個「郭廷亮匪諜案 」及「密謀武裝叛亂」等等罪名被徹底拉下臺, 並被軟禁在臺中市向上路宅中長達33年, 直到民國77年蔣經國逝世後才放他重獲自由,這時候他已是一名日薄西山的89歲老人了,見之讓人唏噓不已。

搬開了桂永清和孫立人兩塊擋路的大石頭後,國軍內部籠罩在濃厚的政治肅殺氛圍之中,在政工人員不斷擴大偵察和保防的強勢威權下,反對政工制度的將領們大都只好選擇明哲保身,不敢再表態反對,政工制度遂能暢行無阻,並且真正完成了貫徹全軍上下的階段性使命。

當然,政工制度不只改造了國軍的體質,也幫助穩定了當時的政權,更提供了蔣經國全面掌權後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蔣經國也充分把握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清廉勤政、勵精圖治,推行十大建設,積極培養科技人才,讓臺灣的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安樂,社會充滿活力和希望,也使他得以成爲臺灣迄今最令庶民緬懷的政治領袖。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