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等待反攻大陸的永久通訊地址(劉良升)

父親的通訊錄,(圖/劉良升提供)

數年前我回臺灣省親,父親趁着他精神還不錯的時候,將他的大學畢業同學錄從書架上找了出來,要我帶回美國留存。即便這有點交代後事的意味,且頓時讓我有些心酸,但我們父子倆都沒有點破。

這份父親在1950年代中期的大學畢業同學錄,前半部分的內容是師生的合照和獨照,佐以一些校園的景緻,當然其中也有一張父親頭戴方帽子身着學士服的制式黑白照片。可是最讓我感興趣的反而是後半部分的教職員生通訊錄。

以父親爲例,其永久通訊處是「湖南長沙永安市耕塘」。實際上我們的祖居地幾經地政變動,現在稱爲湖南省瀏陽市永安鎮禮耕村耕塘,所以看來70多年來地籍名稱的變化不大。永安一地在國民政府時期舊稱爲「市」,實際上是表達傳統「集市」的成分居多,感覺上在當年地方行政組織體系中,與鄉或鎮同層級的「縣轄市」一詞應該沒有太大的關聯。

再者,永安鎮自古即屬於瀏陽縣(或瀏陽市),雖西緣與省會長沙市接壤,但行政上並不曾直接劃入省城長沙市的範圍內。父親曾經說過,投遞地址蓄意書寫成「長沙永安」的用意,是依照以前郵件傳輸遞的流程,所有的郵件均先會集中於湖南長沙郵局,再由長沙郵局直接分送到東邊約25公里處的永安鎮。反之,相對於投遞地址若按行政轄區歸屬而寫作「瀏陽永安 」,則信件將由湖南長沙郵局先轉送到位居省會東方6、70餘公里,位於瀏陽縣治的瀏陽郵局,再由瀏陽郵局回頭遞送到西北40公里處的瀏陽永安鎮。如是兩者相權,前者「長沙永安」的速度還要快上一些!從而省下了時間和效率。父親如此的權宜之計,大概適用於郵遞區號(郵政編碼)還沒有導入使用之前的老時代吧!

另外,父親在同學錄上的現在通訊處爲「屏東青島街136號」,這個地址實際上是父親在臺灣唯一的親人八堂伯的住所。八堂伯在對日抗戰後期加入空軍,畢業於空軍機械學校,曾爲陳納德將軍麾下中美空軍混合團(暱稱飛虎隊)的飛機修護軍官。1949年隨軍隊抵臺後,八堂伯一直在屏東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服務直到1972年以上校軍銜退伍。而在屏東青島街一帶的日本式平房,於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先被國軍部隊接收當做空軍眷舍使用。八堂伯尚在打光棍時,還與另外2、3位空軍同袍合住在青島街的老眷舍,待八堂伯與伯母結婚後,同袍們「識趣地」遷出,青島街136號就變成八堂伯獨有的有眷宿舍了,直到八堂伯退伍,轉到臺北的民間電機公司服務而舉家北上爲止。

而父親屆臨大學畢業之際,尚不知未來在「復興基地」臺灣島上的確切落腳之處在哪?而蔣氏政權「反攻大陸」的大業尚未落實完成以前,遠在大陸湖南省的永久通訊地址僅僅聊備一格,所以借用八堂伯的在臺住所作爲「暫時的」聯繫所在,不啻是是情理之中的最佳選擇。

只是海峽兩岸的分隔分治,這個永久通訊處最終都成爲父親和八堂伯心中既熟悉又陌生,永恆的夢中家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