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聲音,物的回憶

1957年7月14日,與藍星詩社同仁合影於廈門街自宅。左起:余光中、夏菁、吳望堯、黃用。(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提供)

1964年,余光中夫婦與女兒餘珊珊、餘幼珊、餘佩珊合影於廈門街自宅前。(範我存女士提供)

交往時期的洛夫與陳瓊芳,攝於金門農業試驗所。(陳瓊芳女士提供)

約1960年代,周夢蝶於明星咖啡屋前書攤留影。(明星咖啡屋提供)

1960年代,洛夫與當時新婚太太陳瓊芳女士分隔兩地之書信。(陳瓊芳女士提供)

周夢蝶〈止酒二十行〉-2(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提供)

余光中〈老人與大海〉連載剪報2(範我存女士提供)

余光中〈老人與大海〉連載剪報1(範我存女士提供)

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嚮明爲周夢蝶、曠中玉慶祝生日。陳庭詩(前排右二)、周夢蝶(前排右三)、辛鬱(周夢蝶後)、商禽(辛鬱後);張孝惠(左三)、曠中玉(左四)、隱地(左六)。(嚮明提供)

周夢蝶〈止酒二十行〉-1(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提供)

我很愛詩,我常讀詩,我偶爾也寫詩。我以爲詩的存在理由之一,正是讓不同世代的人,都可以在詩中找到對話空間--臺灣當下最缺乏的,不就是對話嗎?我相信詩可以抒發滿腔憤懣,銘刻厭世青春;我同樣相信,詩可以召喚前人身影,凝成歲月結晶。如果年輕讀者已然熟悉最新世代的青春詩篇,該如何向他們招手,一起重溫仙逝詩翁見證歲月的傑作?我是多麼想讓他們知道,這些詩句曾經如何測量了自己的一生:

「比岸邊的黑石更遠,更遠的 是石外的晚潮」 --余光中〈望海〉

「地球小如鴿卵,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納入胸懷」 --周夢蝶〈剎那〉

「我是火 隨時可能熄滅 因爲風的緣故」 --洛夫〈因爲風的緣故〉

今年的臺積心築藝術季中,我有幸受邀參與由臺積電文教基金會主辦、文訊雜誌社策畫的「詩的聲音--余光中.周夢蝶.洛夫文物特展」。5月13日至6月12日在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舉辦的這項活動,包含一場展覽、三次講座、密集導覽,盼以靜態與動態的交錯,織就出一張獻給各世代讀者的詩歌輿圖。余光中、周夢蝶、洛夫三人俱爲臺灣新詩重鎮,藝術成就上各有所長:余光中從傳統走向現代,以深厚中國古典文學涵養與英美文學專業,開創出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的寫作四度空間;周夢蝶在武昌街明星咖啡屋騎樓擺書攤時被雅稱爲「臺北十大人文風景」,以「詩僧」形象深植讀者心中,其人其詩總是在孤絕與覃思、陷溺及超越間反覆擺盪;洛夫因詩藝技法魔幻,廣被推崇爲「詩魔」,熔個人情懷、歷史意識、時代精神於一爐,詩寫天涯美學,筆塑漂泊離散。

三位詩人均已仙逝且在詩史上各有地位,故策展目標並非在彰顯詩名或譽揚成就,毋寧是讓大家認識在「詩」與「人」之間,更趨向「人」的面向。職是之故,這次特展「人」在「詩」先,規劃了三個不同主題:余光中的「詩爲大海」、周夢蝶的「孤獨國咖啡」、洛夫的「戰地情書」。海洋之於余光中特具意義,在面對西子灣的大學研究室裡,他寫下了許多與西子灣跟中山相關的詩文。我們嘗試在展區裡,呈現出海洋帶給詩人的豐厚贈與及寬闊視野。

被譽爲「孤獨國王」的周夢蝶,一九五○至七○年代在武昌街騎樓擺設書攤,廿一年來專售詩、文學與佛學類出版物。多少文學青年都曾在此寄賣過雜誌與詩集,或上樓點杯咖啡、或堅持長伴攤前,就是想與周公談文論藝。我們亦嘗試重現這個臺北 最動人的文學風景。

詩人洛夫給人不怒而威的鐵漢形象,但在他與妻子陳瓊芳一封封動人的情書裡,卻處處閃現着柔情。夫妻兩人間超過半個世紀的書信,經由陳瓊芳親自整理後,並於本次特展首度公開呈現。詩人洛夫之早發文採與戰地情思,躍於紙上,彌足珍貴。

三個不同主題之下,又再各分區塊及展品。譬如余光中一生長居臺北、香港、高雄三地,便分成「城南水岸」、「沙田山居」、「西灣落日」三個區塊。在臺北城南廈門街時,是各方文人及藍星諸君雅集之地;在香港則坐擁吐露港和八仙嶺;在高雄壽山,有面對西子灣的中山大學相伴。這三個時期的地理環境,讓詩人創作出寬闊如大海般的許多作品。

若從作家手稿及文本發生學(Textual Genetics)的角度來看,此區最值得推薦的展品,我以爲應是家屬提供的余光中譯作《老人和大海》及〈秋之頌〉之修改稿。1952年餘光中從臺大外文系畢業後進入國防部聯絡官室服役,擔任編譯官一職。他於此期間翻譯了美國作家海明威小說The Old Man and the Sea。譯作發表於臺北的《大華晚報》,從1952年12月1日連載至隔年1月23日,後由重光文藝印行爲一冊《老人和大海》。出版前余光中在《大華晚報》剪報集成之剪貼簿上修改,這次展區便有這份剪貼簿,完整保留了譯者反覆思考及塗改後的痕跡。在展區模擬重現的詩人書桌上,也有一份余光中翻譯濟慈〈秋之頌〉(To Autumn)之校對修改手稿。文學寫作或翻譯工作,本有不斷構思、持續撰寫、反覆修改等過程。所謂「讀你的塗改」,也可成爲吾人認識作家的一種可能。

曾流連於不同地區販售書籍的周夢蝶,1959年4月1日終於取得了營業許可證,開始固定於武昌街明星咖啡屋騎樓下襬攤,至1980年4月1日才因胃病結束營業。展區便以不到兩坪空間的書攤,力圖重現周夢蝶的「孤獨王國」,以及不僅賣書還成爲文友交流的「文友聚會所」,還有展現文人間溫暖交誼的「孤獨國不孤獨」。武昌街書攤爲周夢蝶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軌跡,詩人曾以「以愚人始,愚人終,始終皆愚」描述這段時期。

策展團隊嘗試重現周公的一天:清晨五點搭第一班車到武昌街,整理就緒開始擺攤;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前生意最旺;約莫三、四點間收攤,四點後換成周公去找書、參加文友聚會、聽佛學講座。我們也從各處找到十餘位作家筆下跟周公互動的記載,並將其置入展區書架中。歡迎觀展民衆抽取書架上的書,逐一打開來看看,這些文友在周夢蝶書攤上發生什麼事?周公還有個小嗜好:聽京劇。平日他若得空,喜歡到同爲藍星詩人的嚮明家中聽京劇。嚮明夫人爲此,特地做了大蒲團放在地板上,方便周夢蝶可以打坐。雖然周夢蝶不懂唱腔,但京劇的故事總能讓周公津津樂道。

洛夫展區所示信函,出土故事甚奇。詩人伉儷1996年移居溫哥華時,這批書信便留於臺北家中。原以爲在沒有特別保存下,書信應已不見。2018年3月詩人辭世後,洛夫之子莫凡整理遺物時發現一箇舊包裹,內藏有兩百多封信件,這些書信才失而復得、重見天日。夫人陳瓊芳女士視如珍寶,在洛夫逝世這一年間翻閱無數次後,最終決定親自整理、編輯,提供本展首度公開呈現。

展區分爲「浯島定情--金門」、「青鳥傳訊--平溪」、「烽火家書--越南」,其中因越南戰事之故,洛夫需調往距離臺灣兩千多公里的越南西貢。詩人在這兩年期間最勤於寫信,有時甚至一天兩封,信中乘載了對家人無盡的思念與對孩子的關心,每一封信對彼時擔任內湖國小老師又身兼三歲小孩、強褓嬰兒的陳瓊芳而言,無疑是最爲強大的精神支持。戰爭及軍令當前,洛夫爲人夫、爲人父與瓊芳女士爲人妻、爲人母的堅強自持,在在令人動容不已。

這次特展名爲「詩的聲音」,乃因策畫團隊蒐集了詩人聲音與過往影像,盼能邀請大家一同聆聽,橫越七十年之「詩的聲音」。展區內還特別呈現許多詩人墨寶:余光中的鋼筆字剛毅典雅,被譽爲「文壇最美手寫稿」;周夢蝶似瘦金體書跡,清淡有力,自成一格;洛夫潛心書法多年,長於魏碑漢隸,尤精於行草,在兩岸同受歡迎。

這些墨寶加上前已述及之修訂文稿、書報攤景與來往書信,我們期望這次展覽在「詩的聲音」外,亦能凸顯「物的回憶」--這一切,都是詩人留給世界的禮物,值得重視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