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北京爲投資者 基輔不願激怒中國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20日訪問俄羅斯,與總統普丁(右)會晤。(摘自俄羅斯總統府官網)

俄烏開戰後,任何一國與俄羅斯稍微走近都會招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砲火相向,德國、匈牙利尤其受到抨擊。然而,國際刑事法院(ICC)以戰爭罪爲由對俄國總統普丁發出逮捕令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緊接着赴莫斯科與普丁會面,友好之情溢於言表,澤倫斯基卻不作聲,還希望能與習通話。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指出,這是爲了讓北京維持在「投資者、貿易伙伴和潛在中間人」的位置,以便戰後可藉中國雄厚的財力進行重建。

報導稱,基輔不願激怒中國「非常合理」。首先,戰爭爆發前,中國就是烏克蘭的主要貿易伙伴,也是黑海大麥和玉米的龐大市場,北京並大量投資烏國港口與電信設備等基礎建設。基輔小心翼翼避免與如此重要的貿易伙伴發生衝突,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去年10月投票表決是否針對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狀況時,烏國甚至投下棄權票。

中國上月提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12 點聲明後,西方國家多對此持疑,澤倫斯基卻表示樂見中國主導和談,稱中方的部分提議尊重國際法,「爲何不與中國合作?」報導形容,澤倫斯基正冒着北京可能軍援俄國的風險,與習近平展開一場長期的外交賭注。

烏克蘭漢學家協會董事會主席戈洛德(Vita Golod)告訴《POLITICO》,「中國需要歐洲」,北京正藉由中國對歐洲的「正向影響」證明這點。戈洛德說:「就像北京條平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衝突一樣,成爲了真正的和平締造者。」

不過,烏克蘭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列日科(Oleksandr Merezhko)認爲,烏中外交關係已陷入危機。據他觀察,當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試圖孤立俄國時,中國卻在許多層面加深與「侵略國」的關係,試圖讓俄國「從小老弟變成附庸國」,而這肯定會給烏國對中政策帶來影響。

梅列日科說:「而且,烏克蘭已經選擇與歐洲大西洋一體化,這與發展對中關係背道而馳。我們站在自由民主世界這邊,不是獨裁政權那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表示,「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習近平提出4個應該、4個共同、3點思考,爲緩和局勢、推動政治解決危機指明瞭正確方向。汪文斌說,中方立場歸結一句話就是「勸和促談」,並與各方保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