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乳含量標示不清 酪農要求須能辨別進口與國產

臺灣與紐西蘭於2013年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2025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關稅將降爲零。(本報系資料照)

國人常喝鮮乳,但由於標示不明確,加上生乳含量也未標明,民衆難已得知買的鮮乳是本土或進口,甚至不清楚究竟是保久乳還是鮮乳。酪農強調,爲讓民衆能夠區別及選擇,以及面對2025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關稅降爲零的衝擊,應有合適的在地溯源標示,即比照美國萊豬開放的做法,藉以區隔進口及國產乳品。

臺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表示,現在已經有許多乳品廠或通路商因應關稅政策改變,陸續以國外進口乳替代國產鮮奶,紐乳在零關稅下更有價格上的傾銷優勢,不但對經營數代的農民產生影響,對以本土鮮乳作爲主要需要的消費者,也即將沒有選擇。

龔建嘉指出,當初開放美國萊豬的時候因爲沒有足夠的配套措施,當時豬農大力反彈,後來纔有了百億養豬基金;面對缺蛋則因爲缺乏健康的產銷發展結構,後來才以專案進口雞蛋來因應,這些都是之後臨時建立的補救措施,更是產業的不定時炸彈。

龔建嘉另舉例,好市多可保存70天的保久乳,和國產僅能保存14天的鮮乳都叫做鮮乳,臺灣法規同樣也是按照常溫和冷藏形式,而非保存期限長短來當分類標準,這就是標示下的不公平競爭。

龔建嘉認爲,政府必須規劃國產乳品的產銷平衡措施,並搭配明確的乳品分配名稱、合適的在地溯源標示,以區隔進口及國產乳品。

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規定,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容量、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原產地、有效日期等。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臺大動科學系特聘教授徐濟泰表示,2025年臺紐協定即將生效,若在進口鮮奶壓力下乳廠不再和酪農續約,就可能面臨關場的命運,希望政府提出面對臺紐的衝擊影響評估、政策配套及2030年乳業政策白皮書。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李宜謙表示,只要有鮮乳標章的就一定是國產鮮乳,但如何從標章上讓民衆分辨鮮乳或是乳製品,這部分還在和乳廠討論,標示一定會因爲就法規、鮮乳定義等來和食藥署討論。

至於乳業政策白皮書,這兩週已陸續在屏東萬丹、雲林崙背、彰化二林等與酪農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