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市場服務領域,加速業務創新進程——海南國際清算所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何利用場外衍生品市場爲企業穩健經營保駕護航?3月20日,由海南國際清算所主辦,上海佰掮商務諮詢有限公司、首創京都期貨有限公司、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上海邦戴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協辦的“新形勢下大宗商品風險管理與市場創新融合發展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業內專家與行業翹楚共聚一堂,爲大宗商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凝聚智慧、共謀未來。
會上,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軍紅分享了自己對全面過剩背景下中國鋼鐵產業發展之路的思考;海南國際清算所董事長馮博深入剖析了清算所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功能定位,大宗商品衍生品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的區別,以及如何利用場外掉期工具開展風險管理;首創京都期貨有限公司劉慶斌分享了新形勢下期貨公司如何創新服務模式,助力企業應對週期波動;成都平均曲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文鬆圍繞參與場外衍生品市場的機遇與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國家鼓勵建設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的框架下,如何推動場外衍生品市場與場內市場協同創新?馮博表示,期貨市場是大宗商品風險管理的重要陣地,但期貨品種有限,無法完全滿足現貨企業多樣化的需求。場外衍生品作爲場內市場的有益補充,可以爲現貨企業提供更加靈活、豐富的品種選擇,從而解決企業多樣化且個性化的避險需求。海南國際清算所以實體企業真實需求爲導向,持續開發新的場外衍生工具,以滿足更多領域的應用場景。
“全球動盪週期下,大宗商品市場正經歷重構,實體企業的避險需求已從‘價格對衝’升維至‘全鏈路風控’,傳統場內工具難以完全覆蓋企業需求。這正是場外衍生品市場創新破局的戰略機遇。”上海佰掮商務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九德在致辭中表示。在他看來,工具創新、生態共建、數字賦能是場外市場破局的三大融合路徑。
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的衝刺階段,海南國際清算所作爲連接國內外大宗商品市場的重要樞紐,正以創新爲驅動,圍繞掉期產品擴容、智庫研究賦能兩大核心領域,全面佈局2025年發展藍圖。
作爲國內場外衍生品市場的重要組織者,海南國際清算所自2023年10月上線掉期清算業務以來,在品種數量、客戶參與程度、清算規模等方面實現穩步增長,已累計清算鋼材、鐵礦石、化工等品種規模超過100萬噸,清算合約價值近25億元,服務200餘家實體企業。海南國際清算所副總經理左嶽指出,2025年,海南國際清算所業務規模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各項業務指標同比均大幅提升,其中日均客戶權益較去年同期增長近4倍,市場影響力和客戶參與度不斷提升。
參與過海南國際清算所掉期業務的某大宗商品貿易龍頭企業表示:“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我們每年在大宗商品方面的貿易量巨大,以前主要使用期貨與現貨進行套保,現在海南國際清算所的掉期產品非常貼合我們企業的實際需求,爲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避險工具,並對期貨形成很好的補充。我們把各種工具結合起來使用,形成的組合策略進一步提升了套保效率,未來我們會持續參與海南國際清算所掉期交易,運用好這個工具。”
左嶽表示,下一步海南國際清算所將基於前期積累的競爭優勢,重點推進“業務深化”與“場景延伸”,繼續加大市場拓展力度,擴大清算規模,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與此同時,在現有30餘種產品基礎上,嘗試探索廢鋼、不鏽鋼等細分品種,並向農產品、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領域擴展,努力構建可持續的價值創造體系。
左嶽強調,海南國際清算所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建的“國際衍生品研究智庫”將成爲戰略落地的智力支撐。2025年智庫將聚焦兩大方向:一是政策協同創新,研究適合海南自貿港的相關外匯政策安排。二是衍生品行業市場培育,通過組織培訓及支持研討會等形式,以創新思路解決現實困難,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廈門“三巨頭”聯手建設供應鏈人工智能應用平臺
近日,人工智能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迎來新進展。3月17日,廈門供應鏈數智創新有限公司在廈門國貿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公司在廈門市委、市政府指導下,由國貿控股集團牽頭,聯合建發集團、象嶼集團共同出資設立。此舉不僅是地方國企資源整合的里程碑,更是中國供應鏈邁向智能化、全球化的重要探索。
作爲全國首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範城市,廈門市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廈門供應鏈數智創新有限公司的成立,是廈門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供應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
據悉,廈門供應鏈數智創新有限公司將聚焦大宗物資國際物流供應鏈薄弱環節,主要開展供應鏈人工智能應用平臺項目建設和運營。公司將與全國頂尖的人工智能相關生態企業合作,通過科技賦能,暢通供應鏈堵點卡點,增強供應鏈安全韌性,推動供應鏈產業從傳統成本競爭轉向數據與效率競爭,助力廈門建成國際物流供應鏈策源主陣地、人工智能生態創新先導區。
國貿控股集團數科板塊負責人、廈門供應鏈數智創新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海巖表示,公司旨在搭建區域性供應鏈數智化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數據共享和資源整合;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供應鏈協同體系,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探索跨境供應鏈數字化標準,服務“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國貿控股集團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與應用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20年,就針對供應鏈數字化建設進行深入佈局,成立了廈門國貿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圍繞全面風險管理、產業客戶服務、倉儲物流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四大領域開展數字化建設,打造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安全可控並且靈活敏捷的供應鏈一體化協同服務平臺“國貿雲鏈”。
目前,國貿控股集團、建發集團、象嶼集團均已順利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這一擁有千億級參數的行業頂尖模型,將在複雜決策、多模態交互等場景中展現超強性能,推動大宗商品供應鏈AI底座邁入全新階段。
據悉,上述三家企業將以供應鏈人工智能應用平臺爲依託,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緊密合作,促進產研用融合共進,拓展供應鏈人工智能創新場景應用。在“數實融合”大勢下,這一平臺有望成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增強產業鏈韌性的關鍵力量,爲全國供應鏈轉型升級提供廈門樣板。
“2025中國農產品電商高層研討會”在京舉辦
3月16日,“2025中國農產品電商高層研討會”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行,會議得到了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指導,由數字農產品電商30人論壇、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主辦,映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支持。
會上,多位農產品電商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深入探討了中國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現狀、趨勢與挑戰,爲推動農產品電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建議。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代表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發佈了《2025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2025中國預製菜電商發展報告》《2024年中國農產品電商十件大事》。
其中,《2025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下稱報告)總結了中國農產品電商30多年的發展歷程,梳理了2024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的主要成就,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2025年的發展趨勢和策略。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電商已經形成了多強並存的新格局,平臺電商、直播電商、私域電商成爲三足鼎立的新業態。隨着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數字農產品電商正逐步成爲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同時報告也強調了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產品質量與安全水平、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安全體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我國的農產品電商蓬勃發展,有效縮短了農產品流通的環節,帶動了農業生產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也促進了社區團購、即時零售、冷鏈物流等服務的延伸,2024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王若曦在會上表示。
在農產品電商高速發展的背後,同樣存在很大挑戰。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首席專家李鳴濤指出:“國內電商內卷式競爭比較明顯,價格戰、同質化問題尤其突出。這會造成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潤率被壓縮。從長遠來看,不利於農產品電商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生產等問題在國家政策、資金投入、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的長期投入下雖有所緩解,但仍存在很多薄弱環節。”
農產品電商平臺如何面對這些挑戰?李鳴濤認爲,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釋放了非常明確的信號。農產品消費端的品質化、特色化、個性化、健康化等需求將帶來很大的增量市場,這個增量市場反過來也會帶動整個農產品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質效提升。此外,在農村地區相關資源協同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把農村地區的電商服務站點、倉配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分撥中心等基礎設施通過市場化方式有機協同起來,使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是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的關鍵。
報告指出,從農產品市場體系的角度來看,網上交易包括農產品期貨交易、大宗農產品交易、B2B交易、網絡零售、跨境電商、數字展會等多種形式。近年來,“期現聯動”“城鄉聯動”“國內外聯動”“新易貨與新貿易聯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模式創新,對打造農產品特色化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