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羣平臺聯手封殺川普 卻出現更大麻煩了

美媒《美聯社》指出,社羣媒體聯手封殺川普,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復雜的問題。(示意圖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川普上週在鼓吹川粉們攻陷國會、滋擾議事,並釀成包括國會警察在內5死,引起全美抨擊,且包括如推特等多家社羣媒體決定永久暫停其帳號,避免未來進一步透過社羣媒體煽動川粉,阻止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於20日就職。不過,美媒《美聯社》指出,社羣媒體聯手封殺川普,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復雜的問題。

在推特、臉書、Youtube、Snapchat,甚至Shopify,都加入抵制川普的行列,封殺其帳號。不過報導指出,科技公司對川普下手很簡單,但重點是之後的效應:這些公司是否會對世界上其他領導人有相同標準?是否未來會主動涉入,決定在該平臺上什麼應該與不應該出現,但也可能造成潛在大批使用者出走,甚至可能導致線上社羣分裂,反而促使那些擁戴極端意見人們,在邊緣網站與私密聊天羣組內相互取暖。

雖然臉書和推特與其他社羣媒體長期尋求保持中立,但隨着在演算法型塑的現代世界走向兩極化之下,加上憤怒團體、抱持陰謀論者以及傳播科學政治以及醫學訊息的團體們存在,社羣媒體管理者逐漸走向主動管理;不過上述問題無一能在短期內解決,那封殺任期僅剩數日的川普,很明顯地也解決不了。

不過報導也指出,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確實存在藍圖可供未來參考。例如2020年疫情陰謀論影片《The Plandemic》中,大肆宣傳了新冠疫情的假訊息,在吸引千萬點閱後,臉書、推特以及YouTube一同將其下架,雖然爲時已晚,但也讓這部影片的續集所受的關注遠不如首部。

另外,關注線上性騷擾的密西根州立大學資訊系教授舍內貝克(Sarita Schoenebeck)表示,或許這對社羣媒體平臺正是時候重新檢視他們如何評斷在其網站上有問題的素材,認爲數年以來,這些社羣平臺都是在分離的情境下,評估內容是否適當,缺乏更廣泛的社會以及文化考量,並呼籲重新檢視評估的途徑

南美以美大學社羣媒體與憲法第一修正案專家施羅德(Jared Schroeder)也指出,封殺川普反而鼓勵他的鐵粉們轉向別的社羣平臺,在控管更少之下,仍可彼此組織活動聯繫,且封殺令反而可能促使『相互對立』的敘事更深,也讓別的論壇藉此獲得其大力支持,「正如我們在今年大選後所見一樣,禁令或許能奪走川粉組織羣衆以及讓川普發聲的最佳工具,但這些並非唯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