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穩定物價的邊際成本
旺報社評
全球通膨愈來愈嚴峻,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8.3%,不僅高於市場預期,更連續兩個月落在近40年新高的8%以上。歐元區4月CPI同樣大增至7.5%,不但寫下歷史新高紀錄,更年增1.6%。俄烏衝突加上供應鏈短缺危機,讓全球兩大主要經濟體,深陷通膨泥淖,螺旋式上升的物價,如脫繮野馬般難控。
通膨失控的歷史前例
大陸4月CPI年增2.1%,雖創近5個月新高,但相較歐美各國動輒7、8%以上,漲幅十分平穩。全球通膨逐漸失控之際,中國的反差對比強烈。探究原因,與嚴格的物價管控脫離不了干係。這並非無的放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北京就啓動一系列保供穩價工作,效果明顯。
譬如,爲避免大宗商品及原物料價格拉動整體物價,去年8月1日起,大陸財政部在原本針對上百項鋼品取消出口退稅的基礎上,再追加取消鋼軌、冷軋鋼卷等23項鋼品出口退稅,同時恢復高純生鐵、鉻鐵的出口稅率(分別爲20%及40%)。禁令一出,作爲基礎原料的境內鐵礦石期貨價格,一個月就崩跌超過兩成,隨後11月中旬更直接腰斬一半。
同時間,大陸發改委亦實施《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行爲管理辦法(試行)》,並於10月發佈《價格指數行爲評估和合規性審查操作指南(試行)》,嚴格監控市場價格哄擡與炒作行爲。最近部分煤炭業者就被點名,存在明顯不合規、甚至違規操控價格的行爲,要求限期改善。尤有甚者,發改委更會同國家糧食及儲備局,大規模投放銅、鋁、鋅等基本金屬儲備到市場上,從供給端壓抑大宗商品物價,避免通膨持續升溫。
一系列的嚴控物價手段與措施,確實讓北京在物價控管上收到一定成效。這不免令人好奇,爲何北京要這麼大費周章、不計代價的穩定物價?避免民心浮動、鞏固政權,可能是個中關鍵所在。過去兩個先例,或可證明。一是國民黨失去大陸,就是戰後惡性通膨,導致民心向背。另一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除了反貪腐的政治訴求外,無法抑制的通膨,更是一大關鍵(1988年大陸CPI年增率達到18.8%)。對正採取嚴厲封城措施的大陸來說,顯然不會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再看到通膨失控。全球通膨爆炸之際,北京更怕這把火燒到自己,因此更須嚴控物價。
逆全球化恐反噬自己
問題是,長期管控物價,不論是限制出口或提高出口稅率、抑或是監控市場定價、釋出戰略儲備,都要付出代價與成本。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指出,北京透過出口政策管控物價,是一種以鄰爲壑的貿易保護主義,除了容易招致其他國家的反撲外,也不利自身貿易利益的累積。長期而言,更可能加速「逆全球化」的進程,殃及全球貿易,再回頭反噬自己。
以攸關糧食生產的化肥爲例,大陸爲壓抑化肥價格、確保國內化肥市場的供應,從去年7月起開始暫停出口化肥,之後甚至要求對化肥出口進行額外審查。隨着化肥出口下降,國內供應增加,價格固然趨於平穩,甚至開始下跌,但全球化肥價格卻因大陸限制出口,加上俄烏戰爭影響,短短一年間飆漲了一倍多。前面提及的鋼鐵出口管制,也有類似情況。近來印尼更仿效大陸,對棕櫚油實施嚴格出口禁令,大陸是主要進口國,因而深受其害。
大陸宣稱要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堅持WTO架構,卻以關稅手段限制出口,將落入自我矛盾陷阱。近20年來大陸經濟飛快成長,全球化居功厥偉,一旦進入逆全球化週期,全球貿易隨之衰退,貿易總量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國,勢必受傷最重,這是北京管制物價須留意的長期成本。
穩定物價有其必要,但要留意反噬,更要小心管控物價的邊際成本極高。因此,在實際操作上要避免官僚慣性,對既有物價管制措施,要視市場變動隨時調整,多一點彈性、多一點鬆綁,多一點市場機制、多一點市場真實價格。即便會使短期物價上揚,但利弊得失之間本來就該有取捨。更何況,長遠來看,對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是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