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爲何對美國出兵執迷不悟

旺報社評

《天下》雜誌發佈美中臺關係最新調查結果,顯示63.7%受訪民衆不擔心兩岸1年內發生戰爭、57.9%受訪民衆不認爲大陸會以武力統一臺灣。萬一兩岸發生戰爭,58.8%民衆認爲美國有可能派兵協防颱灣。調查結果與其他民調相去不遠,表示臺灣人民對美國出兵保衛臺灣深具信心,但美國日裔學者福山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卻指出「期待美國出兵救臺,很危險」。

美國未必會爲臺灣出兵

福山承認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主要因爲:第一,臺灣是民主國家,對美國民主陣營的號召與威望有象徵意義;第二,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美國和西方國家不會想看到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落入中國大陸手中;第三,美中之間正在進行霸權競爭,臺灣作爲圍堵與壓制中國大陸的戰略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但是他提醒臺灣人,民主黨與共和黨雖然對於中國在地緣政治的威脅有共識,但是如何反制、願意付出多大代價、對臺灣的軍事支持到何種程度並沒有共識。再者,在經歷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後,民衆對美國涉入國際事務非常不滿,不希望再看到美國人在海外犧牲生命。因此,美國人願意在多大程度上願意使用武力保護盟友,並不明確。

另外,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指出的一點也很值得注意,那就是:「美國會不會爲了避免失去印太區域的優勢地位而動武」,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充滿變數。美軍屆時的動向將取決於中方採取何種攻勢、以及當下的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氛圍。所以固然目前美國有不少人主張對臺海「戰略清晰」,但是真正拍胸脯保證美國屆時一定出兵的人少之又少。

可是爲何還有這麼多臺灣人對美國出兵「執迷不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臺獨所建構的「想像共同體」擴大了想像空間。「想像的共同體」是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創造用來分析民族主義的一種概念。他認爲民族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產物,在日常接觸的人際關係之上,建構出一個集體的概念,將社會中的一部分人納入在「我羣」之內或將一部分人視爲非我族類。而這個標準是想像、浮動的,所以共同體的邊界也是變動的。例如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禁止北方少數民族和琉球居民「和化」的。日據時期也是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纔開始對臺灣人民進行「皇民化」運動。

健康務實的兩岸共同體

臺獨運動建構的想像共同體原本只限於臺灣、澎湖,戰後日本「放棄」的領土範圍,並以此爲基礎建立屬於「臺灣人」的國家。這套論述對於金門、馬祖從未被日本殖民的地區,很難涵攝,戰後來臺的大陸原籍居民也不被視爲臺灣主體成員。因而臺灣文學史學者將這些作家與作品都排除在臺灣文學之列。但是隨着臺灣民主化的成熟與國際現實的需要,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臺灣」的概念,爲了「維持現狀」而借殼上市,把中華民國和臺灣勉強結合起來,但爲堅持臺灣主體性,又硬生生切割掉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論述雖混亂不清,但對中間選民確實可以產生一定的號召力。

但是隻有中華民國臺灣要進行「抗中保臺」還是不夠的,缺乏實力與信心。這時必須將臺灣的共同體想像更加擴大,正好美國、日本與中共的矛盾加劇,臺獨就將美國與日本也納入了共同體的想像中,認爲有所謂「民主價值同盟」。美、日自然也順水推舟,在口頭上施以小惠,一拍即合,又不必做出承諾,何樂不爲。臺灣人想,美、日既然與臺灣同屬一個「共同體」,爲臺灣「賣命」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是這樣的共同體離現實有多遠?經得起考驗嗎?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我們自認是美、日多堅定的盟友,都是一廂情願的。如前所述,美國願意爲臺灣出兵的機率極低。

另一方面,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是年勝一年,2021年臺灣對大陸出口總額高達近2500億美元,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1700億美元,再創新高。經濟依賴、文化連結、社會交流、工作發展機會也將會隨着中國國力發展更趨緊密。

不斷膨脹的臺灣想像的共同體將會像鼓氣的青蛙,總有自爆的一天。務實且對未來負責的作法是兩岸重建臺灣共同體與中華共同體的想像空間,找出交集,溝通差異,這纔是健康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