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天安門廣場上的歡呼聲

旺報社評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建黨百年演說,在談及統一臺灣和抵抗外部壓力時,罕見數次被羣衆歡呼聲打斷,其中固然有習近平個人威權強人魅力的因素,但歡呼聲中所流露出大陸民意對中國統一的迫切期待、對臺獨和西方同仇敵愾的亢奮情緒,不可不察。

和臺灣選舉造勢活動一樣

熟悉中共政治觀察者都深知,領導人講話掌聲打斷幾次、何處被打斷,都可以作爲解讀中共政治風向的依據。近年中共政治漸漸除魅,制式反應的鼓掌很容易判別。但這次習近平講話出現的歡呼聲,是毛澤東時代後所僅見,羣衆歡呼應不太可能經過事先設計、編排,更有可能出自羣衆內心的情緒流露。

臺灣應如何看待歡呼聲?只當作「個人崇拜」的逢場作戲,恐怕就大錯特錯!一個簡單的類比,臺灣選舉活動時各政黨造勢大會上,政治人物講到激情處不都會出現熱烈的鼓掌歡呼聲嗎?支持者不也是激動地揮舞着旗幟嗎?7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歡呼聲,和臺灣選舉造勢活動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中共前幾年的大規模集會,死氣沉沉的領導人念稿井然會場秩序、制式的鼓掌以及民間社會的漠不關心都非常明顯,如今領導人講話博得臺下的喝彩、歡呼、草根網路熱烈討論、響應也非常明顯,反映出官方和民間的共同語言和情感。中美競爭與對抗日益激化,臺灣卻站上中美鬥爭與民族主義情緒的「交匯點」,因而成爲大陸官民十手所指的共同對象。

在傳統認知中,中共對臺政策雖然「軟硬結合」,但始終能掌握「和平」的分寸。習近平七一講話的對臺部分仍充分展現中共菁英的「戰略理性」,儘管以高昂語調喊出「任何人都不要低估……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但開篇還是重申「和平統一」不變,表明武統是大陸對臺政策的「最後選項」。

北京觀察臺海情勢有三個判斷:第一,民進黨英文2020大選高票連任,顯示「支持臺獨民意主流化」,進而對原有對臺政策的有效性產生懷疑;第二,國民黨不爭氣,逃避統一議題,在「親美」和「親陸」之間迷茫搖擺,對藍營不能有期待;第三,遏制中國崛起已成爲美國朝野共識,無論是川普的「硬打」還是拜登的「軟攻」,「臺灣問題」已經坐在中美對抗的火山口上,不知道哪天會爆發。

如果北京決策菁英對上述三點的認知不斷強化,意味兩岸將走向激烈而令人窒息終局。有朝一日,中共或許在強大武力之下,讓臺灣社會不得不接受臺版「一國兩制」。統一後的治理成本姑且不論,光是逼退美國、統一臺灣的「千秋大業」本身,就已經充滿誘惑。但這真的符合現實嗎?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嗎?

不可否認,蔡英文的確在去年總統大選席捲817萬票,而民進黨政府的各種傲慢、蠻橫作爲也確實讓人看到「威權幽靈」若隱若現,但有三個真相需要了解:其一,民進黨遠遠沒有恢復威權統治的能力和膽量;其二,臺灣民衆固然對統一有疑慮,但絕對不是一面倒支持臺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臺灣民衆大有人在;其三,選舉政治下民意如流水,民進黨2020勝選不代表大陸對臺政策的挫敗。事實上,疫情所積累的民怨已經讓民進黨聲望搖搖欲墜,現在是大陸爭取和贏得臺灣民心的最佳契機

臺灣人對大陸產生好感

七一天安門廣場上的歡呼,意味着大陸官民上下一致對臺獨的憤慨,這無疑會加速北京決策者以強硬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決斷。但若迴歸事實應可認識到,臺灣民意與大陸的距離未必愈來愈遠,臺灣政黨的潮起潮落與兩岸關係的此消彼長,完全要分開判斷。

「反對少數臺獨」和「寄希望於多數臺灣人民區隔的思路是正確的,不需要被臺灣一時的選舉結果,或美中關係一時的氛圍所惑,紮紮實實地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讓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治理產生好感、認同與依賴,自主做出兩岸關係的選擇,纔是和平發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