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沒有和大陸單獨一戰的能力
旺報社評
美國在阿富汗受到災難式的挫敗,拜登總統與美國都將爲戰略失能與戰術拙劣付出代價,並承擔應負的政治責任與歷史評判。弔詭的是,拜登急欲脫離阿富汗主要理由之一,是要集中力量與中國戰略競爭,但背棄友邦及支持者片面撤軍,反而減損美國的威信,削弱了抗中的實力及道德的訴求,讓大陸提高對抗美國的分貝。氣候大使凱瑞訪中鎩羽而歸,大陸外長王毅更是不假辭色對美國提出「三項要求」,宣稱球在美方一邊,言外之意,美國須先澄清立場再談合作。
美國需克服三個危機
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已造成多層面的衝擊,在地緣政治層面,包括美國信用喪失、鼓勵對手挑戰美國權威、中俄填補南亞與中亞權力真空、阿富汗可能重返恐怖主義陣營等。在美中戰略競爭面向,美國外交政策的2大指導原則──以實力地位制衡中共脅迫與擴張、整合國際民主聯盟嚇阻中國,究竟能產生多大力量,已受到國際社會質疑。
以美國對臺灣支持爲例,拜登政府透過「四方安全對話」、「七國集團」、「北約組織」、歐盟、日本與韓國等區域、多邊、雙邊機制,「強調臺海及和平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德、法等許多國家對這種宣示性作爲原本就消極、被動,美國徹底切割曾被視爲「重大利益」的阿富汗,更證實了他們的顧慮。
倉促撤離阿富汗並不能解脫美國的責任與壓力,「能力危機」、「信心危機」、「信用危機」將是拜登政府在後阿富汗時期必須克服的政治障礙,這也將與未來美中強權競爭、美中臺三邊關係及臺海局勢走向息息相關。
在美軍撤離阿富汗之前,美國的印太政策就已受到質疑,論者提出3個挑戰:一、民主、自由、人權等共享價值凌駕國家利益將難以永續經營;二、盟邦及夥伴的政策討論應聚焦立即關切事務,而非一味配合美國抗中;三、美中極端競爭不能失控,應建立「護欄」、畫出「底線」。
拜登就任7個月就陷入政治危機,脫困之道是妥善處理與中國、俄羅斯的關係,美國是否調整全面對抗的基本路線具有決定性影響。拜登日前在白宮演說中強調,美國將強化競爭力以因應21世紀競爭的挑戰。但他也指出,美國須從錯誤中學習,注意兩項最高原則:策定任務時必須有明確、可行的目標;必須專注於美國的基本國家利益。拜登的外交政策如能排除戰略競爭下的僵硬意識形態、高度政治化及零和博弈思維,仍有翻轉的機會與空間。
鄰國論給美國找麻煩
在現實國際政治中,大國權力消長環環相扣,美國陷入外交危機,大陸雖未落井下石,但外長王毅、駐美大使秦剛等趁勢指責美方犯了重大戰略誤判,才導致中美關係陷入困難。情勢有利中國,但中國仍會有分寸,美國也不會輕易屈服,雙方如能冷靜、務實,從雙邊經貿、氣候變遷等涉及共同利益的議題切入,仍有合作空間;凱瑞按表操課訪問天津,財政部長葉倫可能訪問大陸的傳言都是正向發展。
無論國際局勢或美中關係如何轉變,唯一不變的是臺灣問題「重中之重」。民進黨拒絕記取阿富汗的教訓,甚至以爲美國將提供與以色列、北約、日本及韓國同等的安全保證與支持行動。殊不知,美國與北約、日本及韓國均是有安全條約的盟邦,並維持龐大駐軍;與以色列則有10年、38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備忘錄。反觀臺灣與阿富汗、烏克蘭相同,屬於沒有條約基礎、只有空泛承諾的戰略伙伴。
拜登政府已公開宣示不支持臺獨,中共仍不斷提醒美方在臺灣問題上務必恪守承諾,民進黨似乎有恃無恐,蔡總統日前的「鄰國論」挑起「兩國論」爭議,在美國外交處境最關鍵敏感時刻,蔡英文的論點無論是故意或無心,美方恐怕並不樂見,也不會領情。
外力不可依賴,臺灣沒有單獨和大陸一戰的能力,民進黨政府國安政策卻建立在依附美國的基礎上,萬一世局出現不利於美國的轉變,臺灣必然將遭受連帶效應,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ABC」等主流媒體最近特別關切臺灣的安全,就充分反映了這個趨勢,美方的口頭、象徵性承諾,確實可能使臺灣淪爲「阿富汗第二」,這是臺灣朝野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