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洲亂局 中國的二次歷史機遇

旺報社評

烏克蘭危機日益緊迫,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8日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蕭茲進行視訊峰會,宣示願與法、德及歐盟保持溝通協調,對烏克蘭問題發揮積極作用。這是大陸最高領導人首次對俄烏戰爭表態,未來北京將扮演何種角色以及介入程度有待觀察,但我們樂見大陸任何有利歐洲和平與秩序恢復的努力。

獲得與美競爭地緣利益

2014年美國因克里米亞對俄國實施制裁,促使莫斯科轉向北京取暖,隨着美國對中國大陸遏制力度的加大也促成中俄兩國結盟關係快速升溫。北京冬奧期間,兩國元首簽訂多項協議並發表共同聲明,宣示兩國「背靠背關係」沒有禁區,沒有封頂,攀登新的高度。因而引起推論,認爲普丁的軍事行動受到北京的支持或至少默許。

但是北京與烏克蘭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烏克蘭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夥伴,中國國有企業在烏克蘭有大量投資,中國還是烏克蘭的重要貿易伙伴,烏克蘭每年向中國出口大量的農糧產品。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進軍烏克蘭,挑戰了北京一直以來強調尊重領土主權完整的外交原則。一方是戰略盟友,一方是外交原則與國際規範,讓北京一度陷入兩難。

但是隨着戰事延長,俄烏戰爭可能會演變爲城市攻堅拉鋸戰,西方國家軍援挹注下,戰爭將持續一段時間,可以預見雙方的大量傷亡。在西方媒體的宣傳戰下,人道危機的壓力遲早會燒到北京。西方政客刻意將臺灣與烏克蘭連結,也會爲臺海安全平添變數,經濟制裁造成能源與糧食價格高漲,也會衝擊大陸經濟的穩定。不管願不願意,北京很難再作壁上觀。

追究歷史,北約的冷戰思維是造成這場戰事的重要原因,對於俄羅斯的安全訴求長期置之不理,連番東擴導致莫斯科不得不挺而走險。國際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接受《紐約客》雜誌專訪時就表示,他仍然堅持2014年爆發克里米亞危機時的觀點,認爲基於大國地緣政治的現實,北約不斷東擴輕忽俄羅斯的安全訴求與警示,烏克蘭的悲劇,北約與美國都有責任,美國和北約應承諾,一定期間內不會把烏克蘭納入北約,換取俄羅斯撤軍。

建立與歐戰略伙伴關係

進入後後冷戰時代,以北京今天的實力,大可從世界格局與人道高度出發,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隨着戰事的延長,普丁政府固然受挫,對拜登政府而言,也是弊多於利,民調不但不見起色,反而因爲通膨惡化來到新低。國際社會對於美國煽風點火不願善後的作法不滿,也讓美國失去威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來多次致電大陸外交部長王毅,顯示美國騎虎難下的尷尬處境。

歐盟更是這場衝突的大輸家,戰事方起固然可以激起一時的同仇敵愾與道德衝動,但是伴隨而來的難民危機與能源價格高漲,會讓高度依賴俄國提供能源的歐洲國家吃不消,如果戰事擴大更難保不會被迫捲入戰爭。歐盟希望快點結束這場噩夢,於是纔有8日的中、法、德三國領袖的視訊峰會。

對中國而言,適時出手協助歐盟處理烏克蘭危機,將有助於降低歐盟與中國之間因新疆人權及臺灣問題而形成的僵局。歐盟預定4月1日與中國舉行峰會,若能順利舉行並取得共識,讓《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批准生效,並建立雙方戰略、經貿、綠色、數位、人文等領域的高層對話機制,確立中國與歐洲的戰略伙伴關係,歐洲得以長驅直入中國市場,中國則可以獲得與美國競爭的地緣政治利益。

俄烏戰爭宣告後冷戰時代的結束,世界將進入不穩定的後後冷戰時代,但穩定的國際環境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利。中美競爭是結構性的,雙方都有做長期競爭的打算,短時間之內不會改變。俄國莽撞的行爲已嚴重破壞了歐俄與美俄的關係。美國勢必要騰出手來控制歐洲危機,難免連帶影響對中政策。北京若能以超然的第三方介入調停,並取得成果,不但可以挽救生靈化解人道危機,更有可能爲自己創造第二次和平發展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