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和中國經濟說拜拜 談何容易

旺報社評

蘋果加速生產基地多元化佈局,在印度新闢產線,生產最新旗艦型iPhone機種,Google也傳出考慮將Pixel系列手機1到2成的產能,從大陸移轉到印度。一時間,印度製造取代中國、甚至是外資加快撤離大陸,再度成爲焦點新聞。

中國鏈結反而深化

蘋果與Google轉移產能已非新鮮事,緯創早在2017年就到印度設廠,代工生產較低階iPhone,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蘋果執行長庫克多次呼籲供應商將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地,以規避供應鏈過度集中大陸的風險,大陸生產重鎮角色顯得風雨飄搖。

不過,產能遷移需要時間,也不如想像中容易。《紐約時報》曾經報導,蘋果部分高階機種移往印度生產後,蘋果對大陸依賴程度未降反升。關鍵在於大陸高階技術人力與零組件供應商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加上大陸嚴厲的防疫清零政策,讓蘋果歐美高階人力不願赴大陸出差,逼使蘋果必須大量聘僱大陸當地中高階人才,並將決策權轉移大陸員工,蘋果供應鏈的中國鏈結反而深化。根據GlobalData統計,今年以來蘋果在大陸新聘員工相比2020年高出5成,其中多數都是曾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大陸公民。

另一方面,近年來大陸零組件供應商逐漸切入蘋果供應鏈,成爲不可或缺的存在。過去iPhone雖在大陸生產製造,但大多數零組件來自美、日、韓等地,大陸負責附加價值最低端的組裝流程,就附加價值而言,對iPhone的貢獻度不高。但隨着大陸技術的進步,一些重要的零組件,如面板、揚聲器、電池與鏡頭模組等,已開始採用大陸本土企業設計製造產品。據統計,大陸對iPhone貢獻度已從過去約3.6%,大幅提高至25%;在供應商方面,大陸(51家)去年更是首度超越臺灣(48家),成爲蘋果最大供應商來源。

這足以證明,科技大廠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多麼困難,若加入大陸市場誘因,那麼和中國說拜拜,就更是不容易,蘋果最近一些政策就顯得非常捨不得離開大陸。譬如,蘋果可能不甩美國製裁禁令,最新iPhone 14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將採用大陸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的產品,就是一個重要訊號。

外商投資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大陸從9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浪潮中受惠,要穩定經濟發展,實現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與205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目標,仍需要與世界經濟深度鏈結。持續改革開放的政策與環境,吸引外資並深化與世界科技大廠的合作,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大陸經濟若沒有開放的元素在背後支撐與催化,大概都很難達到現今的水準,只要大陸對外開放大趨勢不變,儘管部分企業會因爲中美對抗、疫情防控太嚴、人力成本提高或市場多元佈局等因素,選擇降低大陸產能或離開大陸,但也有許多企業看好大陸市場未來性而加碼投資。

在蘋果宣稱iPhone 14考慮採用長江存儲生產的快閃記憶體晶片之際,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重磅宣佈,將在廣東湛江啓動規模高達100億歐元的投資案。甫於廈門落幕的第22屆投洽會,即使處於疫情管控仍嚴、外資出走疑慮不斷的風波下,還是吸引超過90多個國家及地區、4000多家企業參與,合作協議總投資額達3420億人民幣。

會中發佈的《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2》指出,奠基於過去改革開放的基礎,大陸外人直接投資(FDI)仍在穩定成長。2021年大陸實際使用外資約1.2兆人民幣,年增15.8%;FDI流入佔全球比重則是來到11.4%,穩居全球第二。即便將時間縮短至今年1至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仍舊高達1239.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21.5%。這都足以論證,外資正在加速撤離中國的說法,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