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黨綱之亂 哪個纔是賴清德

旺報社評

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率領的跨黨派資深代表團,與總統蔡英文會面時,特別傳達「美國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爲」,拜登政府提出這個敏感話題,似有意提醒蔡政府避免步上烏克蘭的後塵。

各表的智慧民進黨要學

2015年蔡英文以民進黨總統提名人身分在美國華府智庫CSIS演講,首次提出「維持現狀」的國家定位,承諾「維持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依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兩岸政策必須超越政黨主張,包容不同的意見,考量社會的共識」,因而贏得美國政界的信任,終於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

2012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提出「臺灣共識」論述,但不被美國接受,當時的AIT處長包道格,在投票前兩天公開支持馬英九,並批評蔡英文的兩岸路線,造成選情崩盤,蔡英文「兵敗最後一哩路」。

蔡英文因「維持現狀」當選總統,這四個字成爲她就職5年多來,演說、國慶文告、元旦講話等重要慶典中不動如山的講詞。那麼爲什麼直到今天「敏感時刻」美國還是不放心,穆倫還是必須強調「美國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爲」。想來是蔡政府老早改變了現狀,把「中華民國」置換爲「中華民國臺灣」,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一國兩區架構下的「大陸地區」偷天換日成「鄰國」,花盡心思在這些小地方動手腳,這哪裡是她當年向美國人保證的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的「維持現狀」呢?又哪裡是她說的超越政黨主張、包容不同意見的兩岸政策呢?

民進黨1986年創黨,1991年通過《臺獨黨綱》、1999年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2007年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這三份在國家定位彼此矛盾的歷史文件並存於民進黨黨綱之中,既要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又要承認臺灣已是獨立的國家,她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還要相信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但須追求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彼此矛盾、新不取代舊,黨員愛信哪個,就取用哪個,外人能相信這個黨嗎?

黨綱之亂在副總統賴清德身上看得最清楚,從政初期賴清德主張臺灣獨立、制定新憲法,2018年任行政院長,說自己是「務實臺獨工作者」,2019年卸任閣揆後又說臺灣需要新憲法,2022年最近會見美國代表團穆倫說「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對於國家定位的立場轉變之快,究竟哪一個纔是賴清德?

小心美國黃牌隱而未發

民進黨內不是沒有人看出這個矛盾,2014年美麗島電子報吳子嘉、郭正亮、陳昭南結合謝系學者童振源領銜提案「凍結臺獨黨綱」,最後在全代會被黨主席蔡英文「時間不夠、暫不處理」退回中執會,「凍獨案」就在全代會屢戰屢敗。2016年吳子嘉改變策略,不提案凍獨,改提案授權黨主席蔡英文爲蔡英文總統治國量身訂作一個「維持現狀」的黨綱,當然,又被主持議事高度技巧的蔡主席束之高閣。

當民進黨指着國民黨鼻子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哪裡有各表的空間,卻對自身三份黨綱國家定位的矛盾模糊以對。國、共兩黨就算「一中不表」也是各表的詮釋默契,中共不表一中的「九二共識」是讓兩岸政府「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讓兩岸維繫30年和平,民進黨如果要長期執政,就要學學國共「求同」的經驗。

2021年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講提出四個堅持,永遠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臺灣人民的意志。」兩岸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下的一國兩區關係,中華民國治權及於臺澎金馬,主權則屬於全中國,但蔡英文置換概念,用「中華民國臺灣」擦邊球置換「兩國互不隸屬」,「蠢蠢欲動的獨」美國人看在眼裡,黃牌隱而未發而已。

學者趙春山倡議蔡總統提出「中華民國前途決議文」,與前民進黨大老吳子嘉提案蔡主席自訂「維持現狀」黨綱,都是可行的方向,這纔是負責任的政黨,也是蔡英文可以留下讓臺灣人民放心、安心的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