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參與區域組織 臺灣須平衡國際情勢(許智超)

在臺北舉行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會議於今晚順利落幕,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左)、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右)出席會後說明記者會。(黃婉婷攝)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談判會議在1月17日落幕,雙方就11項主要議題進行談判商議,我方聚焦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腐、良好法規及服務業國內規章等5項議題展開推進,行政院政委、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表示整體而言談判結果良好,未來簽署臺美BTA(雙邊貿易協定)則是最終的目標,各界則認爲該倡議是美臺嘗試另闢一條經貿整合的途徑,同時在多個領域交換意見與達成共識。

臺美本次的貿易談判,首見源於2022年6月啓動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同年8月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展開談判,11月則繼續在紐約舉行相關的會談,至今已歷經4次的重要討論,同時臺灣已經多次表明有意加入各大形式的國際經貿組織,然而諸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與《印太經濟架構》(IPEF),抑或是臺美雙方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等,放眼目前臺美中角力下的動態平衡機制下仍舊路途曲折。

2010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時嘗試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自由貿易提案——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該協定的政治戰略意味濃厚,旨在藉由亞太地區盟友與美國的強化聯繫,用以抗衡逐漸崛起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然而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宣佈退出TPP以後,餘下組織國改組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伴隨美國亞太戰略的重整時刻,中國大陸與臺灣則相繼宣佈申請加入,前者意欲趁隙填補與主導美國自行制定的區域整合機制和國際經貿準則,後者則需維持與鞏固亞太供應鏈的地位,同時擴大臺灣內部的經濟活力。

從臺灣的角度而言,目前兩岸情勢、中美競合與各國角力等導致審覈的考量逐步複雜化,我方儘管亟欲在本次臺美貿易倡議簽訂順利的情況下,藉此向國際社會證明各條件已經準備齊全,然而如同《印太經濟架構》(IPEF)依然不得其門而入的現況,美方儘管一如初衷視爲是中美競合的抗衡延伸,然而在國內與其他成員國反對深化反中的標籤,以及兩岸關係逐日惡化、大陸堅決抗議與反對的情勢下,誠此而言臺美貿易倡議無疑是美方多方考量下的產物,同時面對臺灣內部「疑美論」逐日高漲的質疑亦能有所交代,對此觀察本次會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聲明談判是基於《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對臺六項保證》爲指引的一中政策,其中釋放的平衡性政治訊號即可得知其中意義。

此外,會後我方透露今年底前有望目標爲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然而首先本次倡議我方與美方的新聞稿對此隻字未提,其次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的新聞稿相對模糊,對於談判進度、具體目標、基本原則等面向缺乏清晰內容。整體而言本次倡議的談判,在雙方層級較低的情況下政治象徵大於經貿實質,未來我方若想推進區域經貿的加入,觀察當今亞太三大區域經濟組織成員高度重合,以及近年大陸與各會員國逐步深化整合的態勢下,臺灣必須審慎平衡兩岸關係發展、區域供應鏈重組、中美競爭變化等多重因素,才能實質產生參與的空間與機會。(作者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