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共享和尊重權益要兼容

因爲一張簾子,臥鋪又成輿論中心。

近日,一段“老人吐槽年輕人在臥鋪下鋪掛簾子”的短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並引起不小爭論。

一方面是“讓座是情分,不讓座是本分”的支持,另一邊則是“失去謙讓和善意”的批判,兩種觀點在針鋒相對中走向兩個極端。

12306客服迴應稱,沒有明確規定不能使用圍擋,不影響其他旅客情況下可以使用,但需要跟各位旅客協商好。

法律專家指出,車票是對乘客在列車上擁有特定座位或者鋪位使用權的確認,上鋪乘客需要取得使用權人許可後纔可以坐。

法理與情理,在現實常常要碰撞。火車下鋪方便乘坐,經常被視爲公共空間,即便鋪位不是自己的,“共享”一下似乎也問題不大。

而帶有明顯分隔屬性的簾子,打破了這種“默許”。

不再“默許”,更像是兩代人對邊界感產生的分歧,也是生活習慣、認知理念以及社會觀念的差異,邊界意識與權利讓渡的複雜情況。

有人對12306的“協商”不買賬,但對這種歷來難搞的問題,溝通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只有溝通才能開啓雙向奔赴。

尊重彼此的權益,互相留有邊界,真誠溝通,尋找問題的最大公約數,而非以指責的態度,強求對方讓渡個人權利,進而追求自身權利的最大化。

缺少溝通的“臥鋪掛簾”容易給人直接的思考,要警惕這種“非此即彼”的直接走向極端。掛簾子不是不尊老愛幼,也不是代際矛盾不可調和,更不是兩代人水火不容。

從年輕人的角度,對個人空間和隱私的關注,於情於法有理有據。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的是一種經濟社會進步下的需求升級,是對公共服務便利性、舒適性要求的進一步提高。

從需求入手,或許也能得到比從觀念入手更清晰的答案——與其聚焦在下鋪該不該被“共享”,不如追問非下鋪的人該坐哪以及公共服務如何更好地進行適老化改造。

以幾十年前的視角來看,三層硬臥產生的主要目標是提高運力,乘客的空間需求和舒適需求被適當壓縮,“共享下鋪”的癥結正來源於此。

如今屢屢成爲公共事件的衝突,也反映出社會需求與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錯配,特別是在老齡化壓力加劇的情況下,缺口很大。

“靜音車廂”就是引導文明出行的有益嘗試,今年初,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也曾發佈通知,進一步加強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工作,其中就提到推動12306優先給老年人安排下鋪。

善意共享和尊重權益要兼容,是這次風波給改善服務拋出的議題,以上這些嘗試只是開始。如何進行相應的設計優化、加強車廂內的管理和服務,減少旅客糾紛,都是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