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均一米八,真是靠吃出來的?

當“南方小土豆”在去年冬天火遍全國的時候,這和我一個山東人其實沒什麼關係。但第一次聽到的時候,還是會想起個有趣的關聯:我那些可愛的南方朋友,似乎總會跟我打聽吃什麼能增高。

就說前幾天,一個剛認識不久的廣東朋友忽然在對話框裡甩來兩張圖片,認真地求助:“山東人真的從小吃這個嗎,要怎麼吃?你覺得有用嗎?” 打開一看,哦!不就是我從小一直吃的鈣奶餅乾!

剛想問怎麼好奇起我們家鄉特產,要不要給她寄幾包嚐嚐,她下一個問題就到了:“綠色包裝那種,鈣含量是不是比黃色包裝的更高?”

我恍然大悟:又一個爲孩子身高操碎心的南方媽媽。

衆所周知,山東人人均一米八(不是),站在人堆裡,確實高出來一截。我們也的確常吃鈣奶餅乾,但這兩件事情,真的有關聯嗎?我們傲視中原的身高,真的是從小吃鈣奶餅乾吃出來的嗎?

講真,我也好奇。

如果我姥知道今天鈣奶餅乾在網絡上被瘋狂追捧的場景,她一定會很欣慰地說:看,我就說吧!畢竟山東小孩對鈣奶餅乾的感情,大多來自老一輩的投喂。

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青食鈣奶餅乾,是過去山東人逢年過節的送禮標配:竹筐上蓋着一塊紅布,掀開後,下面是滿滿的雞蛋,最上面兩包鈣奶餅乾——這些是給長輩;超市買一袋橘子,再配兩包鈣奶餅乾——這些是給平輩。而每次只要有小孩子在場,裡面的鈣奶餅乾最後毫無例外會被塞到孩子手裡。在資源不豐富的年代,鈣奶餅乾成了我們幾乎唯一的零食選擇。

雖然童年大部分時間只有鈣奶餅乾,但一千個山東孩子,有一千種自創的鈣奶餅乾的方法:除了開袋直接吃,我最喜歡的是蘸牛奶。半塊餅乾伸進牛奶裡,拿出的時候還沒斷,但也吸飽了牛奶輕微開始下彎,口感最好——這可不簡單,要求對鈣奶餅乾的構造和浸牛奶的時間有精確把握,反正我認識的同齡人裡,能吃出我這個水平的,目測只有我一個(驕傲臉)。

我還有一個朋友喜歡把整塊餅乾直接放到溫水裡,泡開了泡化了,然後用勺子攪一攪,餅乾變成粥——他癡迷於這種奇妙的口感體驗。

所以,我太不好解答那位廣東朋友“鈣奶餅乾正確吃法”的問題。真要必須給個答案,就是想吃就吃,隨時吃,想不到吃什麼的時候就吃。作爲山東人,這是刻印在血脈裡的味道,甚至年紀進入三十大關,我還在繼續吃它。

都說“身在此山中,不知山高”,雖然如此高頻看見”鈣奶”二字,但不是網友提醒,我還真沒將它和身高關聯起來,直到看見“鈣奶餅乾是保佑每個山東孩子長高的神”的評價——這也給了我一個看待山東飲食的全新視角:我們確實有極致追求補鈣這件事情。

比如我媽,就是狂熱的補鈣的愛好者。

小學時候,學校有統一訂購的牛奶,課間操以後每人發一包當做加餐。而我媽則會在此之上,再加槓桿,每天再給我買瓶羊奶!不記得有多少個清晨,我是在咕嘟咕嘟熱羊奶的聲音中醒來,儘管本能拒絕那股莫名“羶味”,但我媽一句“喝了才能長大個”,給了我無法反駁的理由。

最近淄博爆火,我們從小喝到大的“得益牛奶”上了熱搜,我才發現山東人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牛奶:淄博的得益、菏澤的歸一、泰安的亞奧特、青島的迎春樂、日照的百慧、煙臺的唯品……如果單論省內城市奶廠數量,山東應該遙遙領先吧!

但喝奶也只是開胃小菜。飯桌纔是真正補鈣專場。衆所周知山東是農業大省,其中就包括種植大豆,而我媽,就是一個堅信大豆可以補鈣的標準山東媽媽。於是種大豆、吃大豆,我們一年四季都無法跳出大豆的循環,甚至於在每餐的米粥裡,我媽都會額外放一些黃豆進去煮…

還有炒豆腐的時候,我媽會習慣性地撒一把蝦皮。這是她的鈣中鈣絕招。在山東綿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有着豐富的魚蝦種類,我所在的城市不靠海,但日常飲食,曬乾的蝦皮會無縫不入地帶來大海味道:蒸雞蛋要放蝦皮,包餃子要放蝦皮,做湯要放蝦皮,炒菜要放蝦皮,甚至連早上吃的卷煎餅裡也要放蝦皮……可以說沒有蝦皮我媽可能都不會做飯了。

但飯菜上的蝦皮只是調味,我媽爲了補足鈣量,甚至每天都會給我一把蝦皮,讓我空口吃掉,她對蝦皮的最高評價就是“不鹹,直接吃就行,可補鈣了”。以至於在很久以後,看到蝦皮我都下意識地想要塞一點到嘴裡嚐嚐。

前不久,一個山東姑娘網上分享了她和朋友兩個人的早餐:包子、油條、豆腐腦小鹹菜,種類十分豐富。原本姑娘就是分享日常,沒料評論區有人“震驚”了:說要是在南方,這些飯夠兩個人吃好幾天了。

對哦,山東人飯量平均都比南方朋友大,這可能也是我們“個兒高”的原因。

我想起多年前去廣東旅遊,十幾個朋友坐在大圓桌上吃飯,菜都上齊後,南方的主家叫了一盤炒飯,同行的北方小朋友不懂,一個人咔咔炫光了這一盤子炒飯,操作猛如虎直接把廣東朋友看呆了,他瞪着大眼不可思議地說出一句:這可是給一桌人點的飯……

比起“吃什麼”,“吃多少”纔是山東人個高的核心機密。爲此我回訪了鈣奶餅乾食用方法的廣東朋友,問她目前給兒子吃多少。果不其然,她的答案是:每天給早上給兒子吃兩片,搭配一點水果和一杯牛奶,順手就解決早飯了。

呃,在山東,鈣奶餅乾如果當早飯,那可絕對不只是兩片啊。而且我們更常見的場景,是在吃完兩個燒餅或者半斤烤肉後,隨時來上半包當飯後甜品…

“多吃飯才能長高個”,大概全國的父母都曾經這樣囑咐過小孩,但在山東,“多吃飯有自己的度量衡標準。我們從小吃飯的碗,是類似日料店中裝豚骨拉麪的大海碗,十幾歲的男孩子,一頓可以喝兩三碗麪條;吃餃子,都是論盤,沒有人會問你吃幾個,都是吃幾盤。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裡,多吃飯更是一件和考試得滿分一樣值得炫耀的事情。至於剩飯,在山東人的餐桌上,從來都是不被允許的。

對了,還有一個和吃飯同樣重要的一件事:睡覺。小時候,每天晚上九點鐘一到,就會立刻被我媽關掉電視,趕到牀上,不管劇情有多麼激動人心。甚至長大後,當我第一次在南方不夜的花花世界裡流連時,我媽還會在10點左右,打電話問我回沒回到家,趕緊睡覺。

“你兒子每天睡幾個小時?” 我繼續問那個廣東朋友。“現在小學高年級了,11點前能睡就謝天謝地了。”

唉,我能感受到她語言裡那種又心疼又憤慨的情緒,但在長身體的時候吃得少,睡得少,想打破身高瓶頸,真的是有點難。

不過,即使在我媽如此的“補鈣”努力之下,我最後也只長成了一個163的山東姑娘。我對象也不高,距離一米八還差2公分(對外官宣一米八)。

不是每個山東人都是大高個,一個人能長多高,主要還是看基因,多吃飯多睡覺多補鈣,即便門門滿分,能增高的空間也不會太多——至少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理論是這樣說的 。

所以也要感謝我家山東的祖先,他們原本就是身材魁梧的東夷族,大約5000多年前的濟南焦家文化遺址出土的古人骨骼,就已經能體現出身高優勢了。而歷史上的山東人,無論是上山打虎的武松,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以及文質彬彬的孔子,據說都是“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的山東大漢,換算成如今的身高單位:兩米二。

所以山東人平均身高能蟬聯全國第一的原因,還得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基因。

當我試圖說服我的廣東朋友不要對鈣奶餅乾有太多逆天改身高的寄望,她說身邊不少朋友的孩子已經開始通過打生長激素來增高了,“2年就要花20萬,大家都深陷在身高焦慮中”。我大爲震驚,在經歷了年齡焦慮、工作焦慮、婚戀焦慮以後,現在竟然連身高都變成已經令人焦慮的事情了。

想起來我們上學的時候,只記得長得高的男孩子愛打籃球,矮一點的男孩子愛踢足球,從來沒有見誰爲身高而煩惱過。身高163的我,有兩個形影不離的好閨蜜,她們的身高別分有173和176,我們三個每次並排走在路上,我永遠在中間,她們每次都開玩笑說這樣剛好是一個V字,但我從來沒有因爲這樣的玩笑而感到過失落,也從來沒有想要長高的迫切願望。

這話不知道能不能安慰到我的南方朋友。長得高的人其實並沒有認爲自己因此“高人一等”,在我們高個子民族,長得不高也不會受到任何的偏見對待。我們山東人選對象,待人熱情,性格豪爽纔是最重要標準。

當然,對於全國希望能夠長高高的孩子,我還是會很推薦我們的山東成長方式:好吃的多吃,午覺多睡睡……不保證一定會長高,但至少會感覺到快樂。

點擊有驚喜:

本期作者| 王小懶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 《風味人間》、青食食品、小紅書@Jennie_Shen、明天吃蛋撻、飄飄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