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煮魚、自制一夜幹 漁業遊程校園夯

臺北市清江國小食魚教育從營養午餐開始,每週供應1次魚種,且儘量1個月內提供的魚種不重複。圖爲清江國小營養午餐供應的檸香鹽烤鯖魚片。(臺北市清江國小營養師蕭清月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部分縣市近年推動食魚教育,例如不臨海的臺北市,中小學食魚教育透過課程或體驗活動,讓學童認識魚也願意吃魚;嘉義縣近2年在烏魚季辦校園食魚活動,午餐特別加菜讓學童吃當季烏魚排;屏東縣佳冬鄉塭子國小把孩子帶到魚塭,教小朋友殺魚還會自制午仔魚一夜幹、煮魚飯湯。

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表示,2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常吃魚種前3名總會有鮭魚、鱈魚。他建議食魚教育可以從臺灣各地、各縣市政府特色水產下手,以當地漁撈或養殖作爲教案主題,除讓學生了解家族、父母從事產業外,也可認識當地風土特色。即使南投不靠海,食魚文化仍有淡水魚鮮,或從原住民利用水產料理與品嚐瞭解文化,臺北雖沒有漁業產業,但都會區能輕易接觸各地水產品,可從各地漁產來源做延伸。

臺北市透過研發食魚教育課程資源手冊、魚種加入校園營養午餐或體驗活動,讓學生認識魚的營養成分及構造。北市清江國小食魚教育從午餐開始,每週供應1次魚,儘量提供不同種類,教學童瞭解魚種知識也指導用筷子吃魚,細細品味魚的味道。

嘉義縣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說,這2年固定在烏魚產季辦校園食魚活動,透過講授、製程接龍遊戲、魚體拼圖及搶答遊戲,介紹烏魚和養殖現況,參與學校當日午餐也會加菜,讓學童吃到當季盛產的烏魚排。

屏東縣塭子國小以食魚教育爲校本課程,校長鍾敏翠指出,佳冬鄉養殖產業發達,從母魚孵化、養魚到加工包裝賣魚,一條龍產業都可在鄉內看到,食魚教育就是把孩子帶到現場,讓小朋友不僅會殺魚,還會自制午仔魚一夜幹、煮魚飯湯。

鍾敏翠說,從飲食認識家鄉文化最有效益,近年學校搭配食魚教育發展遊程,由孩子當小導遊,帶領他校師生一遊魚塭、加工場,並親自下廚煮飯湯給大家吃,連高雄市國小都搶着要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