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器官照護系移植全臺首例 無需再飆車送器官

三軍總心臟外科團隊使用器官照護系統完成心臟移植任務,成全臺首例。圖/三軍總醫院提供

三軍總醫院透過「器官照護系統(OCS)」,完成臺灣首例邊緣性功能心臟移植。三軍總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林宜璋直言,器官照護系統監測器並維持捐者心臟功能,除能增加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存活機率,醫師及器官移植團隊也無需冒生命危險飆車送器官。

全臺每年有36萬人有心臟衰竭問題,其中有6%患者會發展爲末期心臟衰竭,但礙於一般藥物對末期心臟衰竭幫助有限,多半須進行心臟移植。三軍總心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表示,今年有283名患者在等待心臟移植,雖截至9月底已有57人成功移植,但礙於捐贈器官數量不足及先前疫情影響,心臟移植的數量從2019年的82例,下降至去年的62例,數量明顯減少。

林宜璋指出,本次「心臟死後器官捐贈」(DCD)者心臟功能較差,移植優先名單前10順位的受贈者不使用。三總心血管外科團隊透過器官照護系統,將捐贈者的心臟透過此方式進行評估、功能維持與運送,成功爲第11順位的患者完成換心手術。

對於現階段該器官照護系統的研究,柯宏彥表示,今年6月新英格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心臟停止後死亡器官捐贈有使用器官照護系統,術後6個月存活率高達94%,與常見的腦死後器捐存活率90%不相上下。而有使用器官照護系統的心臟,有80%左右的邊緣性心臟可成功移植。

在器官照護系統的使用上,林宜璋表示,器官照護系統本身重量約45公斤,爲配有滾輪及無線監視器All-in-One的一體心臟灌流模組,可提供心臟保存所需的介面及環境,讓捐贈者器官維持在接近生理、代謝活躍以及功能正常的計數,也讓醫師即時瞭解該器官的狀況。

如本次將心臟接上系統復跳後,器官照護系統即可對心臟進行按摩,並有裝設肺動脈及主動脈接管,完成心臟血液灌流及回收,但不同於一般常見的葉克膜(ECMO),可讓置放於機器內的心臟像一般心臟一樣跳動。

柯宏彥直言,器官移植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器官缺血時間愈久,移植後的功能就愈差,凸顯出器官保存的重要性。而這次移植手術成功,即有賴器官照護系統的3大特性:

1.減少缺血時間對器官造成的傷害,讓運送距離不再成問題。

2.評估邊緣性心臟是否可用於心臟移植。

3.增加器官來源,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林宜璋說,自己出勤心臟器官移植任務數百次,這次的器捐換心任務在器官照護系統的協助下,與過往須同時使用器官保存液,及冷凍冰桶以減少代謝的情況相比,無需再像過往一樣須在高速公路上狂飆,顯得較有餘裕。整體使用下來對捐贈者、受贈者及醫療團隊來說,幫助很大。

此外,因器官照護系統可持續監測及評估心臟狀態等功能,也讓醫師面對邊緣性心臟移植案例時,不用再冒風險硬拼。目前該名受贈者目前在移植後也轉出加護病房,身體恢復狀態良好。

不過,柯宏彥也不諱言,使用器官照護系統一次就須花費7.5萬美金,約爲241萬新臺幣,且不得重複使用。若患者自費金額可能會高達300多萬新臺幣,盼能積極爭取健保給付,讓未來能有更多器官受贈者受惠。

器官照護系統(OCS),一臺要價7.5萬美金,有針對心、肺、肝推出三種不同機型。記者梅緣緣/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