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貓計劃2.0 「頭廷魁文史館」今開館

臺北市立動物園始建於1914年,後因腹地問題從圓山遷園到木柵,並在當地的高氏家族讓出世居土地同意作爲動物園用地,得以落地發展成如今規模,爲此動物園規畫高氏宗祠現址爲地方文史教育展示館。(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黃敬文臺北傳真)

臺北市立動物園始建於1914年,因腹地問題從圓山遷到木柵,當地的高氏家族讓出世居土地,讓動物園發展成現今規模,動物園推動「貓空、貓纜、大貓熊」的三貓計劃2.0,整合周邊生態與人文歷史、產業與地景變遷作爲內容,規畫高氏宗祠現址爲「頭廷魁文史館」,這座地方文史教育的展示館4日開館。

動物園原址位在圓山,鄰近臺北市立美術館,後來因動物數量及物種逐漸增多,不足以容納動物,在無法擴建的情況下,爲求更好的動物福祉、保育教育及提供遊客更好的遊憩空間,經過北市府規畫找到位於木柵的現址。

該處地形平緩,距離市區不遠,且依山傍水適合動物居住,爲了讓動物保育教育能福澤後代,高氏家族讓出世居土地,同意作爲動物園用地。

動物園今年透過與政治大學USR辦公室、高氏宗親會及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的社區夥伴關係合作,將宗祠空間規畫爲地方文史展示館,將動物園、貓空與木柵地區發展史,透過展示及每週四的開放參觀與導覽活動,轉成爲可以持續傳誦與延續的故事館。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表示,今年適逢動物園建園110週年,動物園特與指南宮、大地處、文化局、政大等三貓在地單位及組織合作,辦理裡山川藝術季,其中的重點活動「文化生態小旅行」,便是以三貓生態大踏查調查成果,結合文山區重要文化歷史景點、自然地景產業人文規畫步道探索活動。

她說,高氏宗祠以「頭廷魁文史館」面貌全新現身,爲文山區增加一新文化景點,也爲今年裡山川藝術季點擘一個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