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圍觀一輛概念車?

文|嗷嗷胡

戰戰兢兢辦展的日子終會過去,本來只能屈居二維的新車們,又可以在高維度空間旋轉跳躍。

沒有京/滬車展的一年,量產車還能在4S店裡一展軀體,實在不行也能等上路了顯露芳容,但概念車不行,從奔馳EQXX到集度機器人,最多搞搞快閃才能和人們見面。

頂到輿論最前線是概念車與生俱來的使命,自然承受無來由成見最多的也是概念車。

別拿“概念”不當概念

今年年中,集度發佈了所謂“汽車機器人”ROBO-01(參數丨圖片),結果無B柱這一特點遭到了不少評論的集火攻訐;沒隔多久極星6概念車發佈,大家又開始一本正經討論它配備的車載無人機會如何應用……

然而概念車之所以叫概念車就是因爲它們是概念車。

概念車的源起已經不好做嚴肅考證,像維基百科認爲1939年的別克Y-Job是最早的概念車,因爲它是第一輛從一開始就爲展示新技術新理念而生,而非爲了大規模量產銷售的車型。

概念車這一事物的出現,本身就是汽車工業發展中自然的過程。當汽車工業邁入成熟,新技術新理念往往需要時間才能落地,製造商希望能展示這些成果和理念,來充實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於是就有了專爲展示目的而生的,概念車。

用今天人們的眼光來看,別克Y-Job全然沒有什麼概念車的樣子。但它在30年代末就搭載了電動翻燈、按鈕開門、電動升降窗等等,這些新奇玩意兒要等到10年甚至更久之後,纔出現並普及在量產車上。

既然要的就是這麼一個天馬行空超越現實,概念車當然不該被以量產所需的標準去一寸寸考量。同時一報還一報,概念車身上那些令人驚歎但不切實際的亮點,也不該被過多地投射爲現實意義。

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不同的“現實”標準,於是會歸結出這個時代常見的“概念手法”。比如今天,形形色色的古怪車門就是概念車非常常見的手法之一,在不考慮生產性、實用性、安全性的情況下,設計師有一萬種花樣。

無B柱的對開門,大概已經是其中很保守、很“常規”的一種了。而概念車使用奇特的車門結構,乃至不限於車門的其他結構,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暗示——甚至是明示着“量產不會用”。

最近的一個好例子是smart #1,概念版#1推出的那一刻,成熟的從業人員就不會把一絲注意力浪費在“無B柱對開門”上。既不該吹噓對開門多麼大膽多麼創新——拜託這可是概念車;也不必雲質疑什麼無B柱的安全性——拜託這只是概念車。

像集度這樣的門,就差把“量產不會用”寫臉上了

要說原因,奇特的車門大概是最容易吸引普通觀衆注意力的東西了。見效快療效好,再平平無奇的量產車概念車,一旦有了張揚跋扈的門便能上C位,更何況概念車反正也不會量產。

這裡不是說但凡使用“註定不可能量產的奇特結構”就屬於譁衆取寵,因爲概念車本身也可以區分出很多類別、層級,不同類型概念車所擁有的“本錢”和身負的“任務”不同。像smart和集度概念車的無B柱車門,其實算是大大方方供人“過濾”的。

也有一些概念車的新特性既吸引眼球,同時也具備一定的關注價值。這類“新東西”多屬於該概念車的核心展示概念之一,要麼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有實際應用的可能和價值,要麼至少已經有了特定的應用目的屬於有意義的探索方向。

最近的例子是奔馳EQXX概念車,一個可伸縮的大型後擾流器與極低的後車身組成長尾造型,達成了0.17Cd的史低風阻係數。這在短期內幾乎沒有可能被量產,即便未來也不一定就是確定的方向,但它屬於EQXX所展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有着明確的目的性和理論支持。

極星6概念車的屬性其實非常類似於smart #1概念車,都是高度接近並預告量產車的類型。概念車配備了一臺可自動航拍的車載無人機,這一概念介乎上述兩種類型之間:噱頭絕對是噱頭,概念車完全可以忽略之,但也並非無厘頭的瞎編。

一方面它真正在2026年搭載於量產版的可能基本爲零,即便真正量產其實際意義也會非常有限(比如天價無用無人選的選配);對於極星6其車的意義也爲零,量產拋棄這一概念就像魚失去了自行車。

另一方面它又並非純粹無價值的空想,有着明確的用途(車載航拍),只是現階段的效費比對真實消費者的價值爲零;也有着認真的計劃設計(與Hoco Flow合作),並不是憑空畫餅。

概念與概念並不“平等”

雖然概念車相對於量產車有着很明確的定義:不會量產銷售,但概念車本身的畫風波動可以非常大。概念車和概念車的差別,可以遠大於其中某些概念車和量產車的差別。

今天在量產車問世之前,車企大多都會推出對應的準量產型概念車。這些概念車的模樣已經與接下來的量產版幾乎無二,身上僅有的非常“概念”的概念元素,也大都可以被輕鬆腦補剔除,甚至車名都可能與量產版的名字相關。

實際上這類概念車多到不勝枚舉,比如寶馬2012年的概念車Concept Active Tourer,無論外觀還是內飾,與量產後的2系Active Tourer休旅車幾乎看不出差別。這其實就是量產車不顧忌成本工藝等現實限制的樣子。

作爲這類概念車的保留節目,Concept Active Tourer也像前面提到的極星6一樣,加入了一些比較吸引眼球的概念設計——否則單憑量產車版的外在實在太難被關注到了。

寶馬的小花樣是後備廂裡的自行車搭載支架,既符合車輛本身“休旅車未來”身份的有趣思考,但也不大可能作爲量產的出廠標配,和極星6概念車的航拍無人機是類似的“順帶概念一下”式手筆。

更“概念”一些的概念車類型是“概念車不直接與量產車相關”:未來可能會量產,但沒有現成的對應車型;也可能是部分還原到某些量產車上,量產車會有其影子但也會有很大不同;可能根本不會量產,但你會在一代設計上看到它的痕跡。

這類概念車的“任務”更重,既是未來設計的探索、試探,也可能還要肩負一些重要的未來新技術。

典型例子像奔馳2010年的概念車F800 Style(名字就知道重點是設計),它身上你能看到2013~2020年那整整一代奔馳車的設計雛形,與此同時這還是一輛氫燃料(選裝)動力車。

有時如果身份合適且緣分到了,這類概念車也有直接“投胎”爲量產車的可能。比如2013年的沃爾沃概念車Concept Coupe,本來是作爲即將量產的新S90的預演,只不過化身爲沃爾沃彼時不可能量產的雙門形象,可以說是概念版在“故意”雙門。

然而2018年,脫胎於沃爾沃的極星剛好急需一輛雙門跑車作爲開山之作,於是五年前的這輛概念車正好搖身一變,成爲了極星1。

在這一類介於現實與夢幻之間的概念車基礎上再遠離現實,就會進入大多數最普通觀衆對於“概念車”的普遍和樸實認知,純粹基於未來幻想的概念車。

這些概念車已經基本看不出任何能夠落地的元素,最多可能就是有四個輪子,甚至完全有可能連輪子都沒有。這類概念車也可能承擔一部分設計探索的任務,但更多的是因爲過於超前而全然與設計無關,一切皆是爲其所探索的核心概念而服務。

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屬蔚來的門店擺件EVE概念車,它根本不對應任何現實或近現實的量產可能,長什麼樣其實也完全不重要,其根本目的皆在該車的核心概念,即全自動駕駛時代的家居車內空間。

寶馬去年的概念車i Vision Circular也屬於此類,它與今天乃至近期的任何具體寶馬量產車無關,即便寶馬的緊湊型四門車身份落地,也會與i Vision Circular有很大不同。有人認爲它體現了設計方向,但其中探索成分非常不確定。

真正確定的依然是i Vision Circular所主打的核心概念,即原材料100%可回收的零碳綠色都市小車,這是它誕生的最核心目的,也是其幾乎全部使命。

奧迪去年的概念車grandsphere,燈組等方面對於接下來的奧迪設計有一定前瞻價值,不過這種指引依然較爲模糊和不確定;根本目的依然是這款概念車的核心概念:未來全自動駕駛時代的GT大型巡遊車,裡裡外外的一系列科幻技術都是圍繞此服務的。

對於佔大多數的普通吃瓜觀衆而言,概念車依然是個比較新奇的概念,新奇到很少會意識到,其實很多看起來不那麼新奇的和看起來過於新奇的,居然都可以叫概念車。

而實際上偏偏就是如此,作爲量產車的對立面,沒想量產的、不能量產的、不捨得量產的……只要不量產拿來展,通通都可以叫做概念車,自然是籠子很大什麼鳥都有。

大家普遍印象中那種“看上去很炫酷”的概念車,其實只是概念車世界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