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陽交團隊「肝癌風險量表」 B肝帶原者逾9分應立即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及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共同發表B型肝炎研究。(王家瑜攝)
慢性B型肝炎是肝癌的危險因子,現行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以病毒量和肝功能ALT爲標準,但國內最新研究發現,突變的B肝病毒株不僅可以躲過免疫細胞偵測,還會悄悄堆積在肝細胞,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病人,即使病毒量不高,最終仍可能發生肝癌。專家建議可採用「肝癌危險量表」做臨牀評估,如大於或等於9分,未來10年內發生肝癌風險高,應立即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及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共同發表B型肝炎研究,顛覆了過去對於B肝健康帶原者的觀念。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樑毓津指出,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現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和T細胞的免疫辨識,病毒也無法有效釋放到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影響粒線體功能,導致肝細胞凋亡,最終引發肝癌。
過去認爲病毒量小於2000單位、肝功能ALT小於80單位的B肝患者不需要治療,但陽明交大臨牀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吳肇卿提醒,可別以爲肝臟沒有太多發炎就沒事,突變的B肝病毒會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最終仍可能導致肝癌;50歲以上或硬化肝癌的患者中,約有5到6成都帶有這樣的基因突變。
陽交大團隊和全臺6家醫學中心合作,針對749位病毒量小於2000或ALT小於80的B肝患者,分析找出有意義的肝癌因子,且使用抗病毒藥物可顯著降低肝癌機率,並經過加權設計成「肝癌危險量表」,包括5項指標:年齡(40到49歲爲1分、50歲以上爲5分)、性別(男性3分)、肝癌家族史(5分)、病毒量(大於2000爲1分)。
吳肇卿指出,根據估計,約有12%的B肝患者、相當於20萬人處於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灰色地帶」,這套簡易量表可提供這些患者預測發生肝癌的風險;如大於或等於8分即爲肝癌高風險羣,如大於等於9分,建議應立即接受治療。
吳肇卿表示,目前健保署正在積極討論B肝抗病毒藥物擴大給付標準,大方向是會放寬,但細節仍待討論,其中「家族史」是目前醫界較有共識的危險因子;他建議,運用具有實證基礎的簡易量表,將大於或等於9分的B肝帶原者列入健保給付,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