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學堂訊/禿鼻鴉之外 還有什麼?

圖、文/胡綺萱、楊春吉榕樹學堂訊】人與自然對話,環境權才能實現;而對話的開始,就是從近處,開始生態調查及記錄,瞭解它們後,再來談周遭生態保育,或許纔是根本之道。所以,榕樹學堂以這個原則爲中心,開始了「內湖四期帶狀公園」等地區的生態調查及記錄。102年3月2日下午,我們由「士林捷運站」出發,經「士林官邸公園」、「至善公園」、「雙溪公園」、「雙溪河濱公園」、「福林橋」至「奇巖捷運站」,全程約1.5小時;102年3月3日,我們又從反方向,走了一回;其間,我們在「士林官邸公園」所發現了,已經介紹給大家;但「至善公園」、「雙溪公園」以及「雙溪河濱公園」,有什麼呢?「雙溪河濱公園」,除了「綠繡眼」、「禿鼻鴉」、「黑領掠烏」、「貓」、「紅鳩」、「夜鷺」、「卷尾」、「樹鵲」、「小白鷺」、「八哥」、「紅嘴黑鵯」、「大白鷺」、「松鼠」、「珠頸斑鳩」、「魚」、「烏龜」、「雀」以及「野鴿」外,還有什麼呢?一、臺灣藍鵲

二、斑文鳥

三、紅尾伯勞

四、狗

五、灰鶺鴒,影片www.youtube.com/watch

六、灰鶺鴒+小白鷺

七、灰鶺鴒+小白鷺+夜鷺,影片www.youtube.com/watch

八、黑冠麻鷺,影片www.youtube.com/watch

九、磯鷸

(以下簡介,出自於廖本興着/臺灣野鳥圖鑑-陸鳥篇、水鳥篇 /晨星出版)臺灣藍鵲屬名: 藍鵲屬 英名:Formosan Magpie/Taiwan Biue Magpie 別名:長尾山娘 生息狀況:留、普 臺灣特有亞種特徵虹膜黃色。嘴、腳紅色。*頭、頸至胸黑色,其餘部分藍色下腹羽色略淡。飛羽末端白色,尾上覆羽末端黑色。尾羽甚長,末端白色,除中央二根藍色特長外,其他各羽中段黑色,末端白色,形成黑白相間。生態棲息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次生林、果園或開墾地,常出現于山區道路、公園之樹林或電線上。喜羣居,羣體多由家庭成員組成,性兇悍、喧譁。雜食性,以植物果實、小鳥、野鼠、蜥蜴、蛇或昆蟲等爲食,也會撿拾垃圾及廚餘。飛行呈直線,常成小羣依序滑翔、穿越山谷、樹林,鄉野稱之爲「長尾陣」。繁殖期樹枝、草葉爲巢材,築巢於高枝上,巢粗糙呈淺盤狀。育雛時,前幾窩尚未開始繁殖的哥哥姊姊,會幫忙親鳥哺餵雛鳥,擔任保母和守衛的角色,稱爲「巢邊幫手製」。具兇猛的護巢本能,對於侵襲者會毫不留情地攻擊。鳴聲似「嘎~鏘、嘎~鏘」或一連串的「鏘、鏘、鏘」。紅尾伯勞屬名: 伯勞屬 英名:Brown Shrike 別名: 伯勞 生息狀況:冬、普/過、普特徵*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灰色。腳鉛黑色。*指名亞種L.c.cirstatus 即褐頭紅尾伯勞,雄鳥前額眉線白色,過眼線黑色。頭上、背面淡紅褐色,翼黑褐色,具淡褐色羽緣,尾紅褐色。腹面白色,胸側、脇橙黃色,部分個體具鱗斑。雌鳥背面暗紅褐色,眉線不明顯,腹面略帶黃褐色,胸側、脇有鱗斑。*亞種L.c.lucionensis即灰頭紅尾伯勞,雄鳥頭上灰色,眉線不明顯,背灰褐色。雌鳥似雄鳥,但胸側、脇有鱗斑。*日本亞種L.c.superciliosus,前額及眉線白色較寬,背面紅褐色較濃。*東北亞種L.c.confuses與指名亞種十分相似,僅額帶較寬,背面紅褐色較淺而灰。*幼鳥成鳥,但嘴大部分肉色,眼後耳羽黑褐色,頭上到尾上覆羽、體側具黑褐色細鱗斑。翼覆羽、次級飛羽及三級飛羽外緣淺黃色。特徵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部、中部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冬於南亞、東南亞菲律賓、大洋洲等地。每年9月至次年5月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之林緣、農耕地、灌叢、公園等地。單獨活動,喜停棲於空曠、視野良好之突出物上,發現獵物飛撲獵捕,以昆蟲、蛙類、爬蟲類、幼鼠等爲食,有將獵物刺掛在竹刺、鐵絲、樹枝上之貯食習性。領域性強,常仰首翹尾,發出粗厲響亮「嘎嘎嘎…」警戒聲。灰鶺鴒屬名: 鶺鴒屬 英名:Grey Wagtail 生息狀況:冬、普特徵*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暗褐色至粉褐色。*繁殖羽雄鳥頭至背鼠灰色,眉線及齶線白色,腰黃綠色;翼、尾羽黑色,尾略長,三級飛羽羽緣及外側尾羽白色。頦至前頸黑色,胸以下鮮黃色,脇黃白色。雌鳥眉線較不明顯,頦至前頸白色,有些個體雜有黑色碎斑,胸至上腹黃色較淡,下腹至尾下覆羽黃色。*非繁殖羽頦至前頸白色,腹面黃色淡,脇白色,僅尾下覆羽黃色較濃。*幼鳥似雌鳥,背面偏橄欖綠色,腹面偏白。生態繁殖於歐亞大陸至俄國東北,越冬至北非、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印尼。單獨出現於溼地、河口、農耕地、溪流或山區道路,於地面或水邊捕食昆蟲,也會敏捷的飛撲空中飛蟲。於道路活動時,會在人車前面保持一定距離前進,最後再飛返原處。停棲時尾與地面大致成水平,飛行呈波浪狀,剛降落時會大幅上下襬動尾羽。黑冠麻鷺屬名:麻鷺屬 英名:Malayan Night-Heron 別名:黑冠虎斑𫛚、黑冠𫛚生息狀況:留、普特徵*虹膜黃色。繁殖期嘴基、眼先、眼周藍色,非繁殖期退爲淡藍綠色。嘴、腳橄欖色。*成鳥頭上藍黑色,後頭有長冠羽,臉、頸側、胸側紅褐色,背面暗紅褐色,有黑色細橫紋漣紋。腹面淡黃褐色,中央有暗色縱紋,腹部有黑白雜斑*飛行時飛羽黑色,初級飛羽末端白色。*幼鳥頭上黑色有白斑,背面深灰褐色,密佈黑、白色細紋,腹面黃褐色,有暗色縱斑。生態分佈於印度、中國南方、東南亞等地。棲息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樹林或溪畔,單獨活動於樹樹林底層,以蚯蚓、昆蟲、魚蝦、蛙類等爲食,性不懼人,常伸長脖子靜止「擬態」,也常有左右扭動頸部之特殊行爲。繁殖期夜晚常發出連續「賀~賀~賀」似角鴞之叫聲,營巢於雜木林,以樹枝築成粗糙的盤狀巢。近年來面積較大的都會公園或校園繁殖紀錄漸多,部分仍爲亞成鳥體色之黑冠麻鷺亦能配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