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灌4升水仍口乾 類風溼關節炎作祟

曾小姐說,自己是歷史老師,病症發作時,每天寫黑板無法握粉筆,她只能乾脆用抓的方式寫板書,在教書的過程中,經常口乾舌燥,每天牛飲3、4公升的水,還以爲是上課講話講太多,講到說話都很困難,連嘴巴都會黏住而沒法開口,這才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併發症乾燥症,已悄悄上身。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使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的疾病,而且會影響許多關節。

根據統計,類風溼性關節炎在臺灣爲0.4%,全臺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爲男性3倍,好發於20至45歲的中年人。

高醫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文展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全身症狀爲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貧血、肌肉痛、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

蔡文展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有許多併發症,包括乾燥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淋巴癌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乾燥症,約半數以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都易併發,免疫系統攻擊患者自身的腺體,如唾液腺、淚腺等,導致嘴巴與眼睛的乾燥,長期引起不適。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臺灣抗風溼病聯盟執行長暨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溼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溼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爲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但若是採用生物製劑,則是屬自費項目,平均每月需花費3萬5千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