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閒置空間利用 從「蔦屋書店」看臺北鐵路地下化

文/特約撰述福澤

如果說日本的近代經濟是靠着鐵路系統財團構築起來的,一點都不過分。明治維新的第一年,明治天皇就下令全國進入鐵道時代,這時候鐵道還是屬於國家管理工具。直到明治十年(1877年)日本的西南戰爭結束,但是國家窮困,只好開放鐵道民營,這時候出了五傢俬集團。後來在東京地區三大私鐵集團東急電鐵、西武鐵道以及東武鐵道,分別在建造鐵路的同時,進行土地開發以及不動產建設。這樣的模式一直持續泡沫經濟結束。

泡沫經濟結束之後,幾家大型的私鐵也都面臨了轉型危機。其中東急電鐵算是腦筋動得比較快的,積極地與車站相連接的鐵道公司合作。例如在下北澤就與小田急電鐵合作。而「中目高架下」的計劃,也是與日本營團地下鐵合作的成果

東急電鐵把過去閒置的鐵路高架再利用,找來了幾家東京都內知名餐廳主廚企劃了許多叫好又叫座的餐廳名店,像是清水明主廚策劃的「鶏だしおでん さもん」一直都是高朋滿座。不過這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應該是蔦屋書店中目黒店,在網路上找到資料,有許多人稱它爲「網紅打卡點」但是我卻覺得這樣的稱呼似乎太過淺薄。

過去或許大家會認爲「蔦屋書店」就是一家必須要在高級建築物內,把自己表現得美美的,偶爾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感覺。的確看過蔦谷書店的代官山銀座或是二子玉川的店舖,都會有這種感覺。

但是在中目黑卻不一樣,這裡的蔦屋書店似乎更接地氣。這可以從它的座位安排就可以明白。所以座位的陳設,都是應運高架橋下的先天限制,而做出的調整。但是在整體規劃上,他又把「Meet」、「Talk」、「Work」以及「Share」,用書本以及咖啡串接起來。人們可以在相會的沙發區,藉由書本、雜誌發生交流。而在禮品區可以三五好友聊聊天。而工作與分享區,則是可以泡上一整天。

中目黑的蔦屋書店真的不大,但是從他所規劃出來的四大主題:Meet, Talk, Work and Share可以發現那種極力地方契合的企圖心

臺北自從鐵路地下化之後,鐵道似乎也慢慢的從生活記憶中流逝。但是這些閒置的空間該怎麼處理?東急鐵道與蔦谷書店的努力模式,也可以當成一個很好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