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屠殺醜聞的真相,終於被戳穿了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能從日本電影中看到他們自曝醜聞——《福田村事件》。
影片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講述了1923年發生在日本千葉縣福田村(現在的野田市)的一場屠殺。
日本關東大地震後,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開始四處散播“朝鮮人要造反”“朝鮮人對日本人投毒”等不實信息,搞得民間人心惶惶,各地組織起自警隊維持治安。
這時,一支來自香川縣的15人商隊,恰巧經過福田村,他們因爲“奇怪的口音”被福田村村民誤認爲朝鮮人,並對其襲擊和屠殺。
商隊中有9人遇難,其中還有一名身懷六甲的孕婦。
這場“日本人屠殺日本人”的殘酷醜聞,在發生之後幾十年內都未曾有人提起,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纔有人在野田市爲遇難者樹立紀念碑。
大約10年前,辻野彌生寫的《福田村事件:關東大地震不爲人知的悲劇》,正式讓日本國民瞭解到“福田村事件”,這本書便是本片的改編來源。
因題材涉及針對朝鮮人的種族滅絕,影片在日本被刻意迴避,製片人只能通過衆籌、申請政府補貼等多種形式,才湊夠了1億日元製作成本,讓這部影片得以與觀衆見面。
對於這樣一個結局註定走向殘暴的故事,導演並沒有從一開始就直奔主題,而是將時間線拉回到事件發生前幾天,將事件雙方拆分爲兩條故事線分別展開刻畫。
事件中遭遇襲擊的15人商隊,是從四國贊崎來的“穢民”,他們地位低下、受人排擠,靠四處兜售“神藥”爲生,平日也都是抱團行動。
商隊內部基本靠傳、幫、帶延續“生意經”,他們最引以爲傲的技能便是唱雙簧,利用人性的弱點牟取利潤。用商隊頭領的話來說,就是“從更弱小的人身上撈錢”。
除此之外,他們也會盡量避免讓顧客察覺到自己的底層出身,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歧視和麻煩。
不過,他們並非十惡不赦的奸商,頭領會把賺得的部分錢財,捐給半路遇到的巡禮者;
因爲同處底層,他也更理解在日朝鮮人的遭遇,遇到賣糖的朝鮮人也會照顧他們的生意;
大地震發生後,他們本可以冒險賺一筆快錢,但頭領還是決定讓大家暫時停業,避避風頭。
外出將近半年後,一行人打算乘船回鄉,大家有說有笑,暢想未來的生活……
另一邊的福田村,大家也都在爲各自的生計忙碌着。在這個男尊女卑的半封閉地區,任何新鮮人、新鮮事,都能成爲大家議論的焦點。
比如誰家的寡婦出軌了村裡的船伕,誰家的公公綠了自己的兒子,剛剛搬回來的那對夫婦到底是不是純正的日本人……
在民主主義風潮席捲各地的日本大正時代,福田村最能接受新思想的要數村長,但他的先進思想並不足以帶動全村,村裡最德高望重的要數那些退伍老兵。
這幫人組成了當地的在鄉軍人會,定期舉辦聚會。與其說他們是在傳播愛國思想,不如說是在回味戰場上肆意殺戮的優越感。
地震發生後,“朝鮮人向日本人投毒”的謠言四起,村長雖然極力勸說大家不要輕易相信傳言,但內務省下發的“對朝鮮人採取適當策略”的公文,給了在鄉軍人會自由解讀的空間。
一時間,村裡的男丁全都拿出了武器,輪班值守崗位,那幫老兵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在村裡上躥下跳,彷彿下一刻就要與朝鮮人拼命。
但很快,政府公佈了新的規定,禁止民間組織自警隊。
遺憾的是,這並沒有有效阻止接下來悲劇的發生。
1923年9月6日這天,打算回鄉的商隊來到了福田村旁的渡口,頭領和船伕討價還價的時候,旁邊的村民覺得他口音奇怪,立刻警覺地懷疑他們是朝鮮人,敲鐘叫來了全村的男丁。
儘管商隊頭領拿出了售藥許可,但村民們還是不相信,村長只好拜託一名警員回去鑑定許可證的真僞。
就在等待消息的時候,雙方的衝突不斷升級。在鄉軍人會的人紛紛跳出來,讓商隊逐一自證是日本人,聽口音、背天皇、喊口號。
即便商隊逐一照做,他們還是被認定爲朝鮮人,周圍的村民們開始一呼百應,揮舞着手中的武器。
就在村長極力勸說的時候,一名帶着孩子的婦人忽然拿着鋤頭,朝着商隊頭領敲下去,她的眼中毫無對血腥的恐懼,只想着自己的丈夫因朝鮮人而亡。
一瞬間,福田村的屠殺開始了。商隊裡不論男女老少,都成了福田村村民的攻擊目標。
就在在鄉軍人會準備處決最後6人時,跑去求證許可證真僞的警員終於回來了,證實商隊全部都是日本人。
這時大家才忽然清醒過來,剛纔上竄下跳的老兵歇斯底里地大喊——我們是爲了保護國家,爲了保護村子!
更加諷刺的是,這場風波後,帶頭屠殺的那名婦人,發現丈夫從戰場歸來了……
歷史上,福田村事件並非偶然發生的個例。
關東大地震後,日本軍國主義利用災後的混亂,對在日中國人、朝鮮人、社會主義者大肆屠殺,造成約700名中國人、6000名朝鮮人死亡,史稱“東瀛慘案”,看似打着愛國的旗號,本質上就是在發泄排除異己的慾望。
影片之所以花了大半篇幅進行羣像式刻畫,目的就是給觀衆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去剖析這些本性善良的個體,爲何會爆發出羣體之惡。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僞裝在民族主義下的軍國主義。自從朝鮮半島爆發三一運動後,日本政府便開始利用媒體,向國內民衆塑造朝鮮人的負面形象。
內務省一句話,便可讓報紙將衆多無頭案件的罪魁禍首,全都扣在朝鮮人的頭上。
他們枉顧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成爲政府的喉舌,不斷向國內民衆洗腦,使得民衆心中對朝鮮人產生恐慌,甚至是仇恨。
片中那個率先舉起武器的婦人,就是因爲被政府散播的謠言蠱惑,開始對朝鮮人產生憎恨,從一個戰爭受害者,變成了殘忍的施暴者。
在此基礎上,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成爲這場屠殺的催化劑。在外貌無法分辨的情況下,語言、文化傳統,變成了確認對方是敵是友的唯一證據。
於是就有了片中荒唐的一幕,商隊被迫證明自己沒有朝鮮口音,被迫當衆表態效忠天皇,即便他們都做對了,但還是因爲口音與本地人不同,而成爲黨同伐異的犧牲品。
遺憾的是,東瀛慘案發生100年後,日本還是原來的那副模樣。但也慶幸的是,我們還能看到《福田村事件》這樣的日本電影。
本片的原著作者曾說,寫下這些真實事件,目的並不是爲了譴責、清算實施屠殺的村民(其中有8名施暴者獲刑3-10年),而是這個事件中暴露出的,值得世人反思的羣體心態和歧視偏見。
一個人融入羣體很容易,難的是在羣體中還能保持清醒獨立的思考。
若出身、傳統、語言、種族,都能成爲一方排斥異己的理由,那麼人類真的會迎來滅頂之災。
正因如此,無論歷史有多麼不堪,如果我們不從中吸取教訓,就不會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