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櫻花效應 來者是客與入境隨俗出現溫度差

文/特約撰述 福澤

今年的櫻花比往年開得早,對於日本人來說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畢竟整個3月是日本每年的年度結算,也是全年最忙的時候。原本想到過了3月可以放鬆好好的賞花、好好的面對新的年度,但是今年的日本人似乎只能在奔波中,望着逐漸盛開的櫻花興嘆。

日本每年的3月底到4月之間的櫻花季光是日本國內至少有6,000萬人會出門賞花,這當中每一個人的飲食以及交通費用以4,000日圓計算,再加上訪日外國觀光客大約361萬人,每一個人一天的支出約爲16,914日圓,把這些數字加總起來,每年的櫻花季爲日本帶來的櫻花經濟效果至少有3,017億3,154萬日圓。

每年的櫻花觀光經濟,爲日本帶來的經濟效果幾乎可以跟2020年東京奧運的經濟效果等量齊觀。更何況,櫻花經濟效果並沒有讓日本必須要進行更大量的建設需求,也就是這纔是真正的「事件觀光」。

如果說,這樣子那就大家儘量出來喝酒賞花,開心的迎接2018的新年度吧!等等,對日本來說,這樣的櫻花觀光,似乎還有一朵小烏雲天上晃啊晃着。

打探一下日本在地的賞花客偶爾會聽到這樣的小抱怨:「哎呀,那些人啊,直接把櫻花樹枝幹給折了下來,又喜歡亂丟垃圾,根本就沒有好好享受賞花啊,這樣的人就別讓他們來了吧。」這樣的帶着抱怨以及小小的敵意對象大都是針對來自中國的觀光客。

最近幾年日中關係一起處在非常微妙的情況,也讓日本人對於中國觀光客有着一種濃郁的防禦心態。而這樣的防禦心態,就會讓一些日本人心中產生「中國觀光客,你們得要入境隨俗,依照我們的賞花模式看花啊!」,這樣的心情剛好跟日本政府的觀光立國政策背道而馳。

日本政府最近幾年積極的在海外市場建立「從賞櫻花看到日本的歷史,從賞櫻花去享受日本的溫泉以及櫻餅」的印象,也就是以「櫻花」爲核心,建立一整套的櫻花觀光故事,讓海外的觀光客心中有一個「到日本賞櫻之旅」的期待。

結果日本政府希望「來者是客」,但是日本民間卻要觀光客們「入境隨俗」,這樣的溫度差,使得日本人與中國人之間因爲賞花所造成的衝突或是糾紛,也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宣傳開來,造成的結果反而是讓雙方誤會越來越深。這對於積極想要以「觀光立國」的日本來說,成了一個難解的痛點

進入21世紀,牽動日本經濟的關鍵除了原有的科技產業技術之外,觀光將會另外一條主力,畢竟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中,需要有足夠的消費力支撐。但是日本國內面對少子化以及老年化的雙重壓力,從海外導入新的消費族羣,成了維持社會經濟活動的關鍵因素。而這當中,來自隔壁鄰國的中國觀光客,就成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日本有一個段子很有意思:「兩個人帶着酒桶準備去新宿賣酒給賞花的客人,但是他們兩個人走到半路,到路邊樹底下休息,覺得好渴,於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這樣吧,我給你錢買你一杯酒對方說,好啊,剛好我也口渴,我也給你錢,買你一杯酒。他們兩個人,就這樣你一杯,我一杯,結果酒桶還沒有搬到新宿,兩個人就把酒喝光了,不僅如此,兩個人都沒有賺到錢。」這個笑話說的,套用在一些打着以「維持傳統文化」的老派日本人身上似乎也很適用。

雖然日本人的心態需要調整,但是身爲客人的外國觀光客自己也要謹慎自己的行爲。不過是來自臺灣、香港、中國或者其他的地方。畢竟到了人家家裡,還是得要尊重別人家裡的規矩。例如有些神社會要求觀光客們在拍照前,前往神社的辦公室照會一聲。這樣的規矩,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多此一舉,但是換個角度想,這就是一種彼此的尊重。

最近一些知名的觀光景點開始提出了「觀光公害」的問題,仔細思考當中的原因,或許就是雙方的平衡點不協調導致。觀光客對於當地的文化、生活過度干涉侵入,使得當地的住民們沒有辦法正常的生活。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是要回到觀光的核心,觀光客對於觀光地住民的尊重,以及住民們對於觀光客們的真誠的歡迎。或許觀光對於彼此也是一種人間關係以及對於人性的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