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起飛自動化設備行業 “冷熱不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報道

在追求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命題下,人形機器人或是經濟擺脫傳統增長模式,解決勞動人口結構問題的重要抓手,也是未來人們新生活方式的重要參與者。

而對於這樣美好的未來,資本市場參與者真正能找到的“抓手”卻並不多。

Wind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來,Wind人形機器人指數累計上漲約27%。而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從該指數的權重來看,工業自動化設備類企業標的數量佔到一半以上。

與傳統工程機械、車牀等工業設備不同,自動化設備除了傳統機電系統外,還有着複雜工控自動化系統,更精密的執行系統,以及能支撐更長時間不間斷工作的耐性、剛性。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形機器人是自動化設備的“子集”,人形機器人則是自動化設備技術的集大成者。

也因兩者之間存在較爲緊密的行業遞進關係,自動化設備成爲了資本市場在“人形機器人”概念中的爲數不多的抓手。Wind數據顯示,申萬二級自動化設備行業指數自今年2月以來上漲約19%。

另一方面,在自動化設備行業迎接市場紅利的同時,行業企業的經營情況卻現冷熱不均的情況。匯川技術(300124.SZ),中控技術(688777.SH)等頭部自動化企業仍能實現收入和利潤的雙位數增長,但同時大部分已經披露業績快報企業利潤則在2023年萎縮,並且主要體現爲毛利水平的下滑。

從趨勢來看,隨着行業競爭的加劇,自動化行業頭部化的趨勢已然比較明顯,真正有實力進軍“人形機器人”的,或許只是少數。

頭部企業“遊刃有餘”

Wind數據顯示,申萬A股二級行業,截至3月11日,自動化設備行業87家企業中,共有36家企業已經披露了業績快報,同時37家企業曾披露業績預告。

在36家披露業績快報的企業中,17家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正增長,另有19家歸屬股東利潤失速。

業績預告方面,37家已預告業績企業中,19家上市公司2023年歸屬股東利潤預喜,預喜數量亦爲一半左右。

頭部企業方面,國內自動化控制系統龍頭中控技術不負衆望交出滿意數據,其業績快報營業總收入30.12億元,歸屬股東利潤達10.99億元;兩者同比增速分別達到30.12%和37.80%。

對於該業績,中控技術在近期的報告中指出,“業績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深耕流程工業,緊抓行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以及“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等。

同時,公司也在交流過程中提到了進軍機器人業務的進展。

“公司始終堅持以客戶需求爲導向,全力加碼“AI+機器人”領域投入佈局,特別在人形機器人的戰略佈局方向已全面發力,”中控技術指出。

該公司還表示,目前其已投資入股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此前爲沙特阿美公司量身定製的巡檢機器人已經在相關展會上展出,且已經獲得沙特阿美公司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項目訂單。

自動化頭部企業的另一家巨頭匯川技術雖然尚未披露業績快報,但在預告中也提示了公司2023年歸屬股東淨利潤或增長6%至15%左右。

在人形機器人的佈局方面,該公司在今年年初透露:“人形機器人涉及的核心技術中,公司擁有在工業機器人中成熟應用的運動控制、伺服驅動、直線導軌和絲槓等技術積累。”

雖然釋放的信息有限,匯川技術卻在人形機器人概念的加持下成爲了各大機構爭奪的香饃饃。據統計,匯川技術在2023年累計接待機構量達3099家次,爲A股2023年的“調研大王”。

行業冷熱不均

而在頭部企業之外,自動化行業中的中小型企業卻仍在爲自身的經營情況而煩惱。

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由於近十年全球汽車和消費電子的生產中心向中國的轉移,加上中國光伏行業在全球的異軍突起,服務於這些產業的國內自動化設備行業,不論在企業數量還是在經濟規模上都實現了約十倍左右的擴容。

然而,行業的起伏,總伴隨着經濟與需求的波動。近年國內製造業產能擴充步伐進入平穩期,而作爲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母機”的自動化設備行業又在快速的擴容中呈現出小而散的特點,導致其開始出現激烈的競爭,並致使行業利潤走低。

根據A股自動化設備企業業績快報,37家已披露快報企業中,共33家企業去年取得了正利潤。但與此同時,在獲得正利潤的企業中,高達20家企業利潤不超過1億元。且在這20家企業中,7家企業同比營業收入出現下滑,14家企業同比淨利出現下滑。

其中,反差最大的莫過於國內諧波減速器(自動化設備重要零件)龍頭企業綠的諧波(688017.SH)。逾兩百億的市值背後,該公司2023年歸屬股東淨利或僅爲8418萬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獨家報道綠的諧波在新年伊始已經開始對供協作機器人客戶諧波減速器開出高達20%的降價幅度。而該公司業績快報則顯示,2023年,綠的諧波在總收入和歸屬股東淨利方面,已經分別出現了約20%和45%的同比降幅。

同時,在去年獲得再融資擴充產能批文之後,綠的諧波有望繼續擴充產能,預計產能將達到上市前的10倍。其產能擴容的影響也將向整個行業繼續擴散。

另一則消息亦在行業內極具代表性。2023年年底,位於北京的機器人企業睿爾曼智能宣佈推出“千元價位”協作機器人“Gen-72”,一時間爲業內矚目。在此之前,協作機器人按照自由度由低至高,以及國產進口等系統差異,價格區間在2萬至數十萬人民幣以上不等。

不過,對於該款產品的定價,睿爾曼智能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產品的降價並非是要“卷”價格,而是服務於特定市場。

近期,睿爾曼智能又向外宣佈前述產品可用於人形機器人雙臂,集成價格總計不到2萬元。

一方面是價格競爭的現實,一方面卻積極地向人形機器人概念靠攏求生——該類模式可能成爲許多自動化設備企業在2024年的寫照。

另一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人形機器人行業多方瞭解到,大部分行業人士認爲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用實現落地的時間約在2030年。

而據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按照目前的成本結構,人形機器人的主機材料成本有望能降至100萬以下,但售價仍在五百萬至千萬。而由於沒有大規模商用,因此市場沒有太多標準化商品的銷售,價格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價值。

該人士還透露,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量產,主要的短板仍在機器能力上,而且大部分還是在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智能上。這也是人形機器人走入工廠和家庭的主要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