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問題多 北市砸5.7億改善

審計部最新報告,全臺逾三分之一人行道淨寬不足最低標準,臺北市政府推動人本交通,洗刷行人地獄污名,調查發現全市1544處人行道淨寬不足、909處無騎樓替代路線,另有549處人行道待改善。市府表示,今年編列相關改善預算5.7億元,優先改善醫院、學校、市場周邊。

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人行道最低寬度不得少於90公分,北市議員李明賢表示,市府近期普查,12個行政區裡,人行道淨寬不足以中正區273處最多、其次內湖區250處,還有南港區197處。

李明賢說,內湖科技園區年產值超過6兆、南港也有軟體園區,是外來人口主要移入區域,結果行人通行不友善,選區議員壓力相當大,市府應針對缺點最多的熱區優先改善。

以內湖新明路321巷爲例,李明賢說,短短130公尺的標線型人行道上,包含電杆、燈杆、反光鏡、交通杆就多達15座,他質疑後市府確實着手改善,但人行道淨寬不足問題仍未解,且沒有騎樓替代,甚至人行道不友善路段內湖區多達121處,遙遙領先第二名南港75處。

人行道障礙物以電杆與路杆最多,其次還有樹穴等。李明賢說,內湖與南港人行道淨寬不足與障礙物之多,是北市各區之最,顯見市府預算編列與調整須更到位。

對此,北市府表示,將針對較多需要改善的熱區排定優先順序,目前鎖定醫院、學校、市場周邊等優先改善,也允諾針對熱區加大力道盡速改善。

新工處長林昆虎說,人行道寬步不足路段,市府積極提出標線型人行道替代改善方案,但他也坦言,有些地方里民會反對,目前替代作法是先做出無障礙環境的實體區隔。

市議員簡舒培說,要解決人行地獄須分兩部分,店家雜物佔用人行道,市府應嚴格執法;若是老舊社區人行道原始寬度就不足,就要加速都市更新,讓建築物退縮,留設更多行人通行空間。

市議員陳宥丞指出,政府態度很關鍵,中央與地方法規應一條龍檢討,人行道是否要擠進這麼多公共設施,地方政府也應加速都更,「該下地的下地、該移除的移除」,而不是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