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讓惡意營銷離短視頻更遠一點
思 睿
有的人套上白色衣服就假裝醫生在鏡頭前侃侃而談,暗中安利產品;有的視頻作秀、賣慘,甚至假借助農、扶貧名義,實則都是爲了賣貨;有的誇大渲染家庭矛盾、職場衝突、暴力事件,製造社會焦慮,挑動羣體對立;還有不少內容充斥着標題黨、假畫面,甚至藉助AI來生產散播虛假消息,只爲博眼球、吸流量……經常刷短視頻的你,是不是也難免遇到上述內容?
近年來,短視頻領域惡意虛假擺拍、散佈虛假信息、違背公序良俗、違規引流營銷等問題頻發,不僅損害用戶權益,更侵蝕社會信任基礎。爲進一步深化此類惡意營銷問題治理,營造清朗網絡空間,中央網信辦開展爲期3個月的“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正是精準迴應行業積弊,提出有現實針對性的治理舉措。
抓住重點,纔能有的放矢。本想看短視頻“種草”,結果卻可能是 “踩坑”;內容良莠不齊,家長不敢更不想讓青少年觀看;本想快樂“衝浪”,卻反覆遭遇低俗、“軟色情”內容轟炸……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非一日之寒,各類反彈反覆、隱形變異問題,是重點,也是難點,更是能改善用戶體驗、維護網民權益的切入點。抓住“七寸”,持續督導、一抓到底,能夠更好見實效、惠民生。
壓實責任,便於提質增效。隨着技術日益迭代,尤其是AI工具的引入,製作、傳播短視頻成本低、門檻低,對於治理增加了難度和挑戰。但無論何種內容,都要通過平臺的出口,抓住這一關鍵環節,壓實平臺責任,更有效也更長效。用好導向指揮棒,用足算法工具箱,暢通舉報全通道,才能讓短視頻治理更精準、更有效。
重拳出擊,方可破除積弊。虛假擺拍、惡意營銷的短視頻,不僅沒價值,還容易引發社會負面情緒。要治理,離不開鮮明態度、有力行動;既需要正面引導,也離不開鐵腕治理。抓住明確的、曝光典型的、從嚴處罰處置,尤其是斬斷“香餑餑”、斷絕“生意經”,自然能形成有力震懾,也能讓從業者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進而促使整個行業形成自我淨化、自我完善的良性機制。
從這個意義而言,整治亂象不僅是清除積弊的“手術刀”,更是重塑行業價值的“指南針”。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爲 10.40億人,使用率達93.8%,覆蓋超九成網民。用戶規模大、情況複雜多變,呼喚治理的優化腳步不斷跟上。讓流量更有質量,讓網絡更加清朗,才能讓短視頻真正成爲傳播文明、服務社會的數字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