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情面、場面 海派作品引共鳴

電視劇《繁花》在上海影視樂園(車墩影視基地)拍攝,其中的黃河路實景。(新華社)

隨着王家衛首次跨足電視劇執導的《繁花》熱播,劇中場景黃河路成爲新晉打卡熱點,「至真園」原型「苔聖園」餐館一座難求;一餐一飲皆觸發了老上海人的美食記憶,泡飯、排骨年糕、苔條黃魚、雞腳爪、油墩子在外賣平臺上的搜索量和訂單量爆增。透過海派作家筆下的上海,彷彿留給讀者一場又一場繁花似錦的綺夢。

小說家、建築師阮慶嶽看金宇澄的《繁花》首先強烈感受的是語言迷人,海派作家過去雖有張愛玲、王安憶,但並不特別把上海話揉入作品中,在他看來,金宇澄的獨特方言書寫,類似臺灣作家王禎和,運用本土語言創造出獨特韻味。

此外,阮慶嶽認爲金宇澄試圖將主角之一的阿寶,塑造成現代的賈寶玉,善良且被許多個性不同的女性所包圍;一路帶領着他做生意,有如人生導師的爺叔,在阮慶嶽看來形似大觀園的賈母;而百花爭鳴的黃河路,正如《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既有精緻優雅的腔調,也有着烏糟爬灰的一面。

《繁花》中寶總愛在「夜東京」吃的泡飯,所搭配小菜實爲關鍵,幾樣精緻小菜中有一道紅燒肉,這道菜不僅曾讓他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還幫他解決了眼前的困境。資深編輯「掃葉工房」主理人傅月庵十分喜愛《繁花》原着,他也曾體驗過上海人得意的傳家紅燒肉,除了講究「濃油赤醬」,油而不膩,入口即化,且每個上海人心中最好的紅燒肉,都不是餐廳燒出來的,而是「外婆家的」。

《繁花》劇中男主角由阿寶搖身變爲寶總,「衣裝」不可少,由寧波紅幫裁縫打造的西服,一如王家衛和李安電影中的旗袍,既是派頭亦是噱頭,更是上海人的「人面、情面、場面」。東美文化總編輯李靜宜指出,上海對大陸而言亦是特別的,華洋交揉、租界文化,讓上海別具特色,而金宇澄卻是以純粹而節制的文字來描寫,不似現在流行的意識流寫法,通篇以對話推進,在一言一語間豐富出情節與人物。

李靜宜認爲,海派作家如張愛玲、王安憶的作品爲臺灣讀者所熟知,且不受限於文化差異或時代、地域,正因爲作品反映的是時代與人性,讓文本中鮮活的市井、精緻的文化引起觀者與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