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禾好時 展示節氣文化遺產

《聯聚城市稻田 人禾好時》展自今日開幕,展覽至9月26日。(王莫昀攝)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人依循自然的生活作息,蘊藏文化智慧。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登錄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聯聚文教基金會推動「聯聚城巿稻田計劃」,帶着惠文、惠來等國小的孩子們在3月插秧種稻,最近收成第一期稻作,將把這過程的感動點滴以「人禾好時」爲名,自今(21)日起在展覽館展出。

這塊位於七期市政路、惠來路口,被喻爲「臺中最貴稻田」的基地,是聯聚建設以每坪約216萬、總價22億的價格購入,預計今年第4季將推出總銷約80億元的新案。

有別於多數基地動工前都會設置圍籬隔絕工地,聯聚選擇體現與土地共好共生的方式,在基地上種植稻米,開放周邊學校認養,從體驗一粒米的成長曆程,開始感受來自土地的生命力與感動。

聯聚建設總經理王于娟表示,聯聚文教基金會發起城市稻田計劃,邀請周邊學校,一起參與稻田認養的時候,很快就獲得支持。她指出,大多數孩子都吃過米飯及各種米制品,卻只有極少數的城市孩子熟悉稻米的生長。由於瞭解農地到餐桌的歷程,有助於孩子尊重食物、認識米食文化。因而邀請學童們,化身小小農夫種下秧苗,每天上下課的路上,都能到稻田裡感受泥土的氣味,觀察稻米的變化,獲得的幸福感。

如今第一期稻作收成,聯聚文教基金會還特別規畫「人禾好時」展,以「節氣」爲時間軸,呈現「水稻生長」及「人的生活軌跡」相互呼應與變化歷程。

王于娟說,今年上半年中部旱象嚴重,種水稻面臨缺水,但聯聚善用旁邊工地,開挖基地時抽出的地下水進行灌溉,不但環保,且在氣溫飆高時,這塊城巿水田也讓周邊溫度微降。她並透露,第二期稻作也將於10月底收成,屆時將會與住戶共同分享這份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