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催生新就業崗位: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

近日,《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正式出臺。《意見》就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精準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勞動者就業權益保障水平、凝聚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工作合力等方面,作出二十四項安排。

其中,《意見》第二十三條提到,“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對就業的影響也引發了關注。在不少專家看來,隨着人工智能的不斷髮展,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還有擁有諸多想象空間,未來會帶動就業結構升級,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

技術升級帶來新質就業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不少新的崗位。經濟學家餘豐慧表示,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些技術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和創新產品與服務,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創造了大量新的工作崗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數據分析、智能製造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羣,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作爲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的人工智能,帶來就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正在創造新質就業。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心主任鄭飛認爲,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替代一些傳統崗位,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吸納效應,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和新興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催生了新的產業,從而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例如人工智能產品應用衍生的產品維護崗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也表示,人工智能擁有創造新崗位的潛力。伴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大量的新興職業,如人工智能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機器學習專家等被創造出來。他還提到,人工智能會影響就業結構,“傳統產業在引入AI技術後,將更多依賴高技能人才,要求勞動力具備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能力。這就對就業結構產生了明顯的衝擊。”

據悉,今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聯合發佈19個新職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網聯汽車裝調運維員也位列其中。在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平臺,包括蘿蔔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小米汽車、滴滴等多家企業熱招無人駕駛相關崗位。尤其是蘿蔔快跑,在招聘自動駕駛安全員時還更爲偏向有駕駛網約車經歷的人,招聘條件中明確表示有網約車、出租車、公交車等客運經營或貨運經營的優先錄用。

據瞭解,自動駕駛安全員的主要職責包括數據跟蹤與採集、問題記錄與反饋、緊急情況處理等,這些職責對於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信通院資深專家、人工智能與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數字經濟與網安生態智庫資深專家何霞表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將爲社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催生新的職業需求,如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測試、維護人員,以及車聯網服務、智能交通管理等新興領域的專業人才,爲社會提供更多元化的就業選擇。

需幫助現有勞動力掌握新技術,社保體系需跟上

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提出,人類應對崗位替代的兩條根本出路,迄今尚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第一,人力資本依然是抵禦AI衝擊的底氣,但是人類需要知道自身的所長和所短,把揚長避短作爲AI時代人力資本培養的基本策略;第二,社會福利體系仍然是根本性的託底制度,而且履行此類功能的物質條件日益增強。

餘豐慧認爲,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對這一挑戰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措施。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是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針對性強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幫助現有勞動力掌握新技術,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建立更加靈活的社會保障體系,爲那些因技術變革而失去工作的人員提供失業保險、職業轉換指導等支持,減輕其生活壓力,鼓勵他們積極尋找新的就業機會;政府還應該通過減稅降費、資金扶持等方式,激勵企業投資研發和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增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確保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健康發展不會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比如制定合理的數據隱私保護政策,防止算法歧視等現象的發生等。

鄭飛也提到,應該通過完善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政策、建立靈活的就業保障機制、構建協商機制平臺等措施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除此之外,“加強教育和培訓、增強人機合作都可從實踐層面緩解人工智能對就業產生的壓力。在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作將成爲常態,我國應積極探索人機協作的新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設計促進人機和諧共生。”

張成剛表示,對於人工智能行業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也應該抓住,“加強高校AI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培養高水平的AI人才。引導人工智能與製造業、農業、服務業、醫療等傳統產業融合,創造更多AI技術應用型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就業,《意見》也指出要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及時發佈新職業。

此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曾表示,19個新職業的發佈,對於開發就業崗位,引導職業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促進就業創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批19個新職業,緊緊圍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等要求,突出數字化、綠色化、生活化,反映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