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擴大給付 健保署:已有學會提案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來函建議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適應症,因資料不齊,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的審查程序。記者賴昀岫/攝影

臺灣2022年開始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近年篩檢率突破98%,國內聽力篩檢做得雖快,但後續健保給付卻慢半拍,目前健保僅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病友,可使用雙側人工電子耳,並未納入單側極重度聽損者;健保署迴應,目前已有學會提出計劃,因資料不齊,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審查程序。

衛福部國健署今天上午舉行「聽見世界的美好 黃金72小時篩檢期」記者會,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表示,目前健保僅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病友,可使用雙側人工電子耳,但單側極重度聽損者,健保未給付;不對稱聽損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效果不彰,也無法在健保支持下使用電子耳。

健保署長石崇良迴應,現在有給付雙側人工電子耳,單耳100多萬,有些患者雙耳都需要裝設,有些僅需單側,去年給付445位,健保支出2.64億,每人終生最多給付兩次,給付對象則爲18歲以下,至於醫師今天提出,需要進一步擴充,則要由相關學會提出,並由健保署進行醫療科技評估,包含治療的年紀、嚴重到什麼程度可有顯著幫助等等,也會參考其他國家給付條件,針對給付規定修正。

石崇良指出,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今年有來函,建議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適應症,因資料不齊,目前尚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的審查程序。

如有先天聽力受損,且確認是由某些基因型造成的聽損,目前已有對應藥物,石崇良表示,針對這類型的精準醫療,同樣需要提案,並經過科技評估,計算財務影響、編列相關預算等。

健保署自去年7月1日起,放寬未滿18歲兒童植入「人工電子耳」第二耳給付,並全額給付得用於患有支氣管肺發育不全,且困難拔管的1歲以下嬰兒的「橫膈膜電位導管」,以利其後續生長髮展,文獻指出,雙側電子耳較單側電子耳能夠改善聽力、言語理解及口語表達能力,第一耳與第二耳植入間隔時間,雖然可能會影響溝通能力改善的時間曲線,但不影響其改善的幅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