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太多 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淪爲「海膽荒礁」

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原有獨特的海草牀與珊瑚景觀,但因遊客太多,現已嚴重退化到只剩數量龐大的海膽和滿布坑洞的裸露礁石的「海膽荒礁」。(中山大學團隊提供/潘建志屏東傳真)

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泰來草牀。(民衆提供/潘建志屏東傳真)

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原有獨特海草牀與珊瑚礁景觀,但現已淪爲「海膽荒礁」,只剩下數量龐大的海膽與滿布坑洞的裸露礁石,主要是因爲觀光人潮太多所致。屏東縣政府將依委託的中山大學團隊建議進行改善,挽救小琉球海洋生態

縣府2020年委託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生態調查,發現和5年前相比,肚仔坪不僅生物個體密度減少8成,物種豐富度也下降超過8成,部分生物已消失,生態環境丕變。

早年肚仔坪的砂土底質長成大片「泰來草」海草牀,不過近年來已明顯改變,只見零星的泰來草叢原本優勢生物已消失,取而代之是數量龐大的海膽及海蔘。據現場勘查影像分析推估,當地海膽數量已達80萬至100萬顆的驚人數字

海膽原本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適度啃食藻類可讓珊瑚有更多生長空間。但海膽族羣一旦失控,藻類被啃食光,原本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只剩下光禿禿的礁岩與海膽,科學界稱爲「海膽荒礁」。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推測,除了大自然颱風氣候變遷影響外,主要原因包括遊客踩踏破壞棲地、過漁造成海膽天敵減少、人爲污水造成海膽食物增生等。建議除了要限制潮間帶人數、畫設核心保育區、限縮踩踏範圍、限制採捕海膽天敵外,也要進行海膽移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