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國共兩軍不斷拉鋸(六)

附著於「漳廈戰役」的金門戰役掃清外圍戰,在協助、牽制、攻擊金門爲目標的過程中,整整歷時一個月。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金門戰役的前期,除去「廈門戰役」的勝利成果外,大、小嶝島的登陸作戰,解放了佔金門縣人口4分之1的3個鄉2萬人,僅存另一半「金門本島」上的6萬人、6個鄉,尚未獲得「解放」。

第二階段:金門本島的登陸與反登陸(1949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

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是一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階段。自集結號響起、揚帆渡海的那一刻開始,便是讓登陸作戰的9千將士,邁上了血肉模糊的拚搏征程。

█國軍守住金門本島

從第一階段解放軍險勝廈門的戰鬥結束,到第十兵團爲「獻禮」而匆忙發起「金門登陸作戰」的第二階段,相隔僅僅7天。蕭鋒指着他率領的28軍第一梯隊各登陸船團,244團、251團、246團3營,以及所隸屬的第29軍85師253團,分兩批次計9千零86名解放軍,陸續登上約3百架木漁船和2艘汽艇船,分別於澳頭東北海灣及大嶝島、蓮河、淗江等地登船。

在經過3天沒有增援、沒有彈藥補給、沒有糧食的苦苦鏖戰後,在國民黨兵力十倍於自己、飛機、軍艦、坦克戰車立體的強大火力反登陸攻擊下,這兩批登陸部隊共三個多團9千零86人(含船工、民夫350人)大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戰役以「失利」結局;國民黨軍則以傷亡約3千2百49人的代價,守住了金門本島,以「大捷」戛然而止結束了這個戰役的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再行發起進攻金門的準備(1949年10月31日至1950年11月11日)。

金門戰役的第三階段,伴隨着痛苦與煎熬,在艱難的時光裡,拖着沉重的腳步,一步步地往前移。其階段的起始,要從粟裕在北京回覆第十兵團「失利」的電報之時:「27日8時電悉……再行發起攻擊」「決心再戰金門」算起。

這期間,儘管大陸羣情激憤,但第28軍厲兵秣馬,一刻也沒有停下來。各師團重整旗鼓、整編集訓;對金門本島「登陸作戰」當中損失人員的補充;對船隻、船工、民工進行徵集;演習、訓練、試驗各種武器和炸藥等,做各種各樣的再戰準備。第十兵團也已經將對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擴大到了「兩個軍」,「全力準備攻擊金門」的規模。

然而,現實的殘酷性,讓第三野戰軍和粟裕,在經歷了另一場與金門本島「登陸作戰」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登步島戰役」鎩羽再敗之後,使粟裕不得不一再向葉飛和十兵團強調攻打「金門本島」的必要措施,向毛澤東先後提出,推延攻擊臺灣的時間,並希望中央軍委能直接來指揮這場「解放臺灣」的前哨戰,甚至以自己「不堪勝任」的理由,請求讓劉伯承、林彪來指揮。

金門和臺灣,在不斷對廣州、福州、南昌等大陸地區進行轟炸的同時,金門的常駐軍隊也集合六萬餘衆,蔣介石伺機反攻大陸,1950年6月25日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計劃與喧囂,一刻也沒有停止下來。國共兩黨的最高領袖,在這段時間裡,都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這個小小的「金門」島上。其博弈的程度和各自使出的手段,超出了以往任何在大陸發生的戰役。

金門戰役第三階段,歷時1年零1個月,因「朝鮮戰爭」爆發,迫使毛澤東在「攻打金門」和「解放臺灣」的戰略問題上,在「共產國際」的迷霧下,偏離了「國家利益」,準確地說,是偏離了「統一國家」的航向,讓金門戰役替代了「解放臺灣戰役」,解放臺灣被「暫時放棄」擱置起來。毛澤東爲此喪失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已經停止援助「中華民國」、決心拋棄蔣介石的背景下,完成「統一大業」的最佳機會。再打「金門」的計劃,被無限期地延長而被迫「暫停」。

■戰役進入延宕階段

金門戰役的「暫停」,雖因於「朝鮮戰爭」的爆發,但並不完全歸咎於此。這期間,粟裕鑑於對金門本島「登陸與反登陸」戰的深刻感受,促使其對「解放臺灣戰役」可能引發的戰爭預期結果,有了更爲清醒的認識。考慮到制海權和制空權等登陸作戰所需付出的各種代價和諸多配合條件等,毛澤東一再遲滯做出完成這場金門戰役的決策,由此,金門戰役進入了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國共兩黨、兩軍此消彼長不斷地拉鋸戰鬥(1950年12月26日至1954年8月14日)。這個階段的延宕,要從蕭鋒將軍調離第28軍爲最大的命運悲劇預兆。

從「解放臺灣」的角度出發,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應當將粟裕看成是康熙大帝的「施琅」,但是,粟裕在「砲擊金門」時因「疾」而終,使粟裕的「施琅」願望未能實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