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持牌數字銀行達235家!微衆銀行與奧緯諮詢聯合發佈行業報告
7月23日, 國內首家數字銀行微衆銀行和國際管理諮詢公司奧緯諮詢聯合發佈《全球數字銀行發展與創新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深度分析全球領先數字銀行的發展與實踐並作出未來展望。
報告顯示,受科技發展和普惠金融需求的帶動,過去十年數字銀行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崛起。截至2023年,全球累計成立的持有銀行牌照的數字銀行總數達到235家,而更廣泛的提供數字化銀行服務的機構數量則早已超過300家。其中,全球領先的數字銀行已經形成規模效應和良好盈利能力,數字銀行將在整體金融體系中持續扮演創新推動者角色。
全球數字銀行顯現共性探索
報告顯示,全球各主要區域在2009年至2014年間陸續開始出現數字銀行,歐洲及北美洲在金融科技發展及監管推動下引領了最早的數字銀行發展潮流,而亞洲及南美洲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及旺盛的普惠金融需求,數字銀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全球數字銀行由於所處市場環境、自身稟賦及業務選擇的差異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路徑。一是結合市場特點和用戶需求,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創造多元化收入來源。數字銀行的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依託人口基數較大的市場,以零售客戶爲主要收入來源,在達到一定用戶規模後,利用規模效應和技術提升運營效率,實現盈利;另一類是在人口基數較小的市場,聚焦高收益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類型的客戶業務(如中小企業融資)或某一特定場景業務(如汽車金融)。此外,不少數字銀行也在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模式,包括提供BasS服務(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科技能力輸出、爲中小企業客戶提供非金融服務等,以改善盈利能力,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高估值。
二是利用自身稟賦,挖掘獨特的生態資源,探索多市場覆蓋。數字銀行可以通過和生態圈其他場景的融合,爲客戶提供無縫的服務體驗,並促進生態體系共同發展。在數據運用方面,數字銀行在滿足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合規的前提下,利用生態圈中可獲取的另類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實現更爲精準的獲客、產品定價及風險管理。
對於不同稟賦的數字銀行來說,利用生態體系的做法也有所差異。部分歐洲數字銀行以金融服務爲切入口,自行打造超級應用程序,構建生態體系,爲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一些由傳統銀行衍生而來的數字銀行則通過挖掘原有傳統銀行沉澱的資源,加強與外部合作伙伴的聯動,共享生態系統資源。
三是積極參與數據要素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爲創新推動者。數字銀行不僅在數據要素流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還可以充當“數據流通協助者”或“數據流通促進者”,推動數據要素的流通共享,構建良好的數據生態,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類應用場景帶來更多的益處。
數字銀行將推動體系創新和良性競爭
數字銀行在涌現之初,常常被認爲是顛覆現有銀行業格局的“挑戰者”。如今,隨着全球各市場的監管環境日趨成熟,各大數字銀行商業模式步入正軌,數字銀行實際上扮演着“行業鮎魚”的角色——對於打破相對固化的銀行業競爭格局,刺激良性競爭,提高整體銀行業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報告指出,頭部數字銀行已經形成規模效應和良好盈利能力,未來幾年,全球領先的數字銀行將在盈利性、市場覆蓋和引領行業標準等方面與其他跟隨者進一步拉開差距。值得關注的是,數字銀行行業標準可能逐步形成,全球領先數字銀行的技術標準、風險管理模式等可能對外輸出成爲行業通用標準,推動行業規範統一。
對於國內的數字銀行,如何應對其他地區數字銀行帶來的新技術、新標準、新模式的挑戰,以及如何服務更廣闊的市場,則成爲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
微衆銀行首席財務官、董事會秘書王立鵬表示:“作爲國內首家數字銀行,微衆銀行始終堅持服務大衆、小微的定位,提供差異化的數字金融服務,探索出一條‘風險可控制、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道路。未來,微衆銀行將繼續發揮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與各行各業共同成長,助力高質量發展。”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業務主管合夥人錢行表示:“隨着人工智能、Web 3.0、物聯網、元宇宙等技術和應用的不斷髮展,數字銀行業仍會持續出現創新的應用、產品和服務。數字銀行的具體形態與業務模式也可能隨着新技術的問世而進一步演化,推動行業價值進一步提升。傳統銀行與數字銀行的邊界將逐漸模糊。這些創新將爲全球銀行業發展和改革提供更多驅動力。”
文|記者 黃穎琳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