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9日訊(記者 楊秀峰)7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表示,“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以實施一個規劃(《“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落實一個方案(《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爲抓手,強化源頭預防、風險管控、分類施策、協同治理、先行先試,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4年6月,全國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壓力較大,耕地分類管理任務艱鉅,建設用地安全利用任重道遠,地下污染防治形勢嚴峻;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同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仍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最大短板和突出弱項。”裴曉菲指出。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趙世新表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關係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從“治、用、養、研、合”五個方面,深入推進耕地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切實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

在“治”的方面,緊盯源頭治理,有效防範風險。充分利用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普查詳查、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等數據,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整縣推進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確定污染源治理清單。實施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嚴格重金屬排放監管,在23省份劃定210餘個區域,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整治完成2300餘個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支持地方實施400餘個土壤污染源頭防治項目。土壤重點風險監控點重金屬含量整體呈下降趨勢。

在“用”的方面,推動分類管理,保障安全利用。農業農村部指導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實行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分類管理、“以地適種”,指導地方落實品種替代、水肥調控、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步提升。

在“養”的方面,聚焦重點區域,促進土壤健康。配合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在優先保護類耕地落實用地養地措施,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遏制土壤退化趨勢。對於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聯合北大荒農墾集團建立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實驗室,加強綜合監測和可持續利用研究,推動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和生物多樣性提高。

在“研”的方面,強化科技攻關,提升支撐能力。建成土壤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壤健康診斷與綠色修復等一批部級重點實驗室,加強理論方法、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區域重金屬污染全過程精準識別與通量評估技術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展污染溯源創新技術集成示範。

在“合”的方面,加強統籌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建立部門協同機制,加強源頭防控、安全利用、糧食收儲管理等,形成工作閉環。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考覈,壓實地方責任。

趙世新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聚焦管好受污染耕地、養好黑土地、用好鹽鹼地等重點,大力推動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確保土壤健康和永續利用。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