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化?蕭美琴:中國文化也是臺灣社會重要組成元素

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12日出席「政治大學青年與副總統候選人座談」,並且在門口印有三位副總統候選人的海報上簽名留念。(季志翔攝)

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12日出席「政治大學青年與副總統候選人座談」,與青年學子交流, 暢談青年願景,並接受政大學生提問,迴應青年世代所重視的各項議題。(季志翔攝)

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昨晚出席政治大學與青年座談時,被問到最近爭議的課綱問題時表示,「我不認爲我們社會有真正去中國化問題,因爲中國文化也是我們臺灣社會重要組成元素」。

蕭美琴指出,數十年來去中國化最強烈的勢力就是中國共產黨,臺灣延續正體字、繁體字,共產黨數十年間,把千年文化都做了變革,爲了普及化,就把它簡化了,臺灣其實承接很多不少不簡單的文化跟歷史。

她說,現在文言文、國語文教材比例不低,她中文只念到國中程度,但是語言是溝通工具,透過學習古文,其實美國也有舊的英文,英國莎士比亞用的英語,跟現在英國人用的也不一樣,相信那也就是英國文言文,這些都是要對語言、文化傳統有更深刻了解的重要工具。

她說,自己派駐美國後,文言文有進步,因爲電報中很多文言文,有一定古文呈現在裡面。

她指出,但是無論文言文跟白話文都是學習工具,她長老教會成長背景,都是用羅馬字白話文去拼音,她會用普及化跟溝通工具的方式這樣角度來看待。

至於去中國化、文言文的議題,她說,課綱有很多面向,教育就是應該讓年輕人更博學,或更有自信面對離開教育體系的世界,這應該是終極目標。

她強調,至於一些新學習的工具,教育是要讓我們怎麼面對未來及看待過去,課綱終極目標也在這裡,「我不認爲我們社會有真正去中國化問題,因爲中國文化也是我們臺灣社會重要組成元素」,臺灣過去數百年不少外來統治,都會有影響,但最終文化有很多資產在裡面,她是願意用正面態度來看臺灣許多多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