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脈動-AI技術與奧斯卡 創新、透明與未來影視產業的挑戰
圖/美聯社
今年的奧斯卡將在3月2日頒獎,但隨着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奧斯卡正在發生改變。今年獲得多項提名的《The Brutalist,粗獷派建築師》因在配音處理上使用AI技術而引起爭議,促使奧斯卡考慮修改評選規則,要求電影披露AI的應用情況。不僅如此,《Dune: Part Two,沙丘二》《Emilia Perez,璀璨女人夢》《A Complete Unknown,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等作品也被揭露在製作過程中廣泛運用AI技術。
這一趨勢不僅讓人思考AI在影視創作中的角色,也引起了倫理與公平性的討論。奧斯卡是否應該要求強制披露AI技術的使用?這將如何影響電影產業的未來?
事實上,AI技術已在影視領域運行多年,從特效製作、臉部年齡化與去年齡化,到聲音合成與影像處理,AI正在幫助電影人提升創作效率。視覺效果協會最近也將多種AI工具納入技術獎項提名,包括臉部替換技術、演員數位再現、視覺色調調整等等。
AI技術的應用是一種「無形的特效」,觀衆很難察覺,甚至未必會意識到。例如,在《巴布狄倫:搖滾詩人》中,AI技術用於三個摩托車特技鏡頭的替身臉部調整,而《Furiosa,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則在150個鏡頭中運用AI技術來平滑過渡主角從童年到成年的變化。這些應用既提升了製作效率,也爲影像呈現帶來更高的真實感。
AI技術的應用也帶來諸多爭議,首先,AI技術是否會影響人類創作者的工作機會?在《粗獷派建築師》中,AI被用來調整演員的口音,而非重新錄音。這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某種程度上也減少了演員的傳統工作模式。
許多人擔憂,隨着AI技術日益成熟,未來是否會出現完全由AI生成的演員聲音、面容,甚至整部電影?這將衝擊傳統影視產業的就業模式,也會讓觀衆對電影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面對這些變化,奧斯卡是否應該強制要求披露AI技術的應用?目前,奧斯卡學院已經提供了一份「選擇性披露」的表格,但並未強制要求提交。但隨着AI技術的普及,許多學院成員認爲應該在2026年的奧斯卡評選規則中明確納入「AI應用披露」的強制性條款,確保評審與觀衆能夠了解電影的真實製作過程。
電影是一門藝術,但同時也是一個高度依賴科技進步的產業。從傳統的膠片時代,到數位攝影與電腦特效,電影一直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進步。AI技術的出現雖然帶來挑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管理與運用。
AI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電影產業應該以開放與理性的態度來面對這場變化。奧斯卡的決策將對全球影視產業產生示範效應,無論是否強制披露AI技術,都將影響未來的創作模式。
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確保創作自由的同時,也維護行業的公平競爭與透明性。這或許可以通過細化AI應用的分類來達成,例如對於演員表現的直接修改(如聲音合成、臉部替換)應明確標示,而對於特效與視覺處理的AI應用則可以根據影響程度來決定是否披露。
影視產業的核心仍然是講故事的能力,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觀衆最關心的仍是作品能否帶來深刻的情感共鳴與視覺震撼。AI可以是電影創作的一部分,但它不應該取代人類創意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