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融入醫療場景:以智能合約實現“多方信任”

在數據要素的充分流動下,“區塊鏈醫療”正在應用端推出更多場景。

“數據要素要形成衛生健康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其核心並不是單純的信息化,而應該是在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同時,以數字化轉型作爲推動力,將信息化上升成爲數字健康新形態。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副會長鬍建平日前在上海舉辦的2024全球數商大會“鏈上可信醫療——激活健康數據要素”會議中表示。

實現“多方信任”

政策支持上,我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關於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均對產業數字化轉型、區塊鏈技術應用等有明確要求。國家衛健委在2020年10月發佈的《關於加強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意見》也提出“探索醫療健康區塊鏈技術應用標準化建設”,包括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醫療聯合體、個人健康檔案、電子處方、藥品管理、醫療保險、智慧醫院管理、疫苗管理、基因測序等方面的應用。

何爲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如何與醫療衛生領域結合?

上海交通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頡在上述會議上表示,區塊鏈是一個分佈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存證)、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這些特點保證了區塊鏈的誠實、透明、可信,也爲區塊鏈創造信任環境奠定基礎。

李頡稱,正是因爲區塊鏈的“可信”,該技術可以用來解決多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並實現協作與一致行動,這一協作流程包括簽約、智能合約和執行,“區塊鏈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包括自動還款、無人機售貨等”。

記者在調研中瞭解到,在醫療衛生領域,區塊鏈技術曾率先被河南某一地級市用來進行藥品集採後的供應及管理,即醫院、藥企、銀行、當地醫保局、醫保基金等五方簽訂智能合約並將數據“上鍊”,這一方式不但保障了藥企的結算權益,也能夠讓患者及時用到集採藥。

同時,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多爲醫聯體電子病歷的共享、影像檢查的跨區域流轉和互認、中藥處方流轉及代煎代配管理追溯等提供基礎保障設施。

上海市數字健康信息中心候任主任程關華表示,以區塊鏈爲代表的技術革新是推動健康醫療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可以提升數據安全、減少錯誤、加速交換,通過智能合約建立信任機制。

程關華稱,區塊鏈技術與醫療衛生領域結合,一方面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醫療機構等主體的數據治理,儘管需要建立多個分佈式賬本,但醫院、個人在查閱或使用數據時效率更高,也能確保數據的安全和真實。

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還能夠通過讓多方主體“上鍊”來建立藥品追溯體系,進一步優化供應鏈,以及完善採購配送流程,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此外,科研機構還能夠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加速醫療技術成果的轉化,在保障臨牀受試者權益的同時,促進臨牀研究深化。

“總的來說,區塊鏈醫療實現了確保安全、去中心化存儲、加密傳輸保護隱私等功能,通過智能合約的管理權,整體治理的效率可以提升約30%。”程關華說,下一步,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分析模型等,可以進一步實現精準醫療。

難點與挑戰

記者瞭解到,在上述中藥處方流轉及代煎代配管理追溯的應用中,醫院、代煎和配送企業、藥材源頭基地、農業合作社等都是“上鍊”主體。截至今年9月底,搭載了區塊鏈技術的“上海中藥雲平臺”(下稱“平臺”)已經覆蓋了全市16個區386家醫療機構和40餘家飲片代煎服務企業,累計上傳代煎配送處方1559萬餘張。

“上海是國內中藥飲片最大、最成熟的終端市場,每年該領域的醫保支出費用很高,但除了西紅花苷、滬地龍這2個品種,其餘絕大部分飲片均來自外地。因此,考慮到要爲患者提供優質優價的飲片,做好背後的追溯、質控就至關重要。”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監管處處長劉華介紹稱,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極大改善了以往可能會出現的配方、投料、煎煮等過程控制信息不清晰,多部門管理追溯不統一,中藥房小亂散,藥材堆貨易變質等問題,“實現了處方流轉、代煎監管、飲片質量等的追溯。”

上述平臺的技術支持方、上海信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馮東雷表示,除了對中藥飲片治理賦能,區塊鏈技術也在山東、湖北、浙江等地衛健部門有落地,江西省內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一些院際之間的專病數據庫、傳染病模型預警系統、生物組學數據分佈式共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應用。

馮東雷稱,醫療數字化在過去存在諸多難點,包括數據泄露隱患、數據確權難、數據多源異構等,“具體來說,數據未經加密存儲,會存在一定的泄露或可能被大量竊取風險;數據未進行確權、精準授權時,其流通和共享會受到一定阻礙;數據的格式多樣且多源異構則會對採集和治理產生難度。”

如何確保源頭數據的真實性?馮東雷告訴記者,源頭數據一般會通過業務系統、物聯網來採集,業務系統是通過與人交互錄入數據,物聯網是通過傳感器自動採集數據。因此,爲了保證源頭數據的可信,可以儘量擴大物聯網的使用場景,讓數據自動產生,降低人工錄入的比例。

“而對於機構內部系統產生的源頭數據,一方面應由單位內部的法規、管理及流程來保證其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業務系統上增設上鍊環節,從數據產生的第一時間存證。這些都可以防止系統性地數據造假。”馮東雷說。

區塊鏈技術在商業醫保中也有探索。“經投保人授權,醫院、商業保險機構等可以實現批量數據協作。投保人可以不再經歷傳統繁複的理賠流程,數據可以在不出域的情況下由模型進行自動識別、覈保和理賠。”太平洋保險集團區塊鏈資深專家何政稱,該技術在寧波“區域式區塊鏈理賠”的試點中,用戶授權約4.87萬份,醫療數據返回約7.6萬筆。

對於上鍊數據的真實性和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成本增高,何政則告訴記者,解決待上鍊數據的造假問題,需要從技術、管理和法律手段多個角度入手,包括通過跨組織、跨機構的多維比對進行數據驗證,防止單一實體僞造數據,以及制定法律條文設定數據造假的法律後果,建立明確的數據造假處罰機制,震懾數據造假行爲等。而在降低成本方面,一方面可以在業務場景中的關鍵環節使用區塊鏈,將不必要的計算或數據存儲放在鏈下,減少鏈上的資源消耗;另一方面,則可以藉助城市級區塊鏈基礎設施提供的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臺,減少自己搭建和維護區塊鏈網絡的成本。